





藁城屯头宫灯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自1981年开始,屯头村宫灯老世人李老硕再展其技,与村民一起,结合现代技术,进行研制开发。当年该村制作宫灯户发展为150个,以后其生产规模逐年扩大。至90年代初期,屯头村形成宫灯生产***村。如今全村95%以上的农户从事宫灯生产经营,年生产能力达500万对。其品种主要有圆宫灯(门灯)、六角宫灯(室内灯)、走马灯、花灯四大系列,规格齐全。小的如一个核桃,大的像一栋房子。屯头宫灯以其独特工艺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还出口俄罗斯、日本、新加坡、泰国等***。隋炀帝大业元年正月十五,在洛阳陈设百戏,遍布宫灯,饮宴畅游,全城张灯结彩、半月不息。
细看传统六方宫灯的顶端弯梁,真是美极了!它是中国彩灯中的手工艺品之一,它以华贵气派闻名于世,由于长期为宫廷所用,除去照明还要配上精细复杂的装饰,以显示出帝王的富贵和奢华。欣赏六方传统宫灯应该是一种享受,去品味它才能体会其中奥妙。除高超的木工、木雕、镂空艺术之外,传统中国绘画更是增加宫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画面内容、水平如何是选择宫灯和其它灯的重要根据,一只灯从设计到制作,后达到一个圆满的整体效果。将灯挂在环境协调之场所,微风吹拂,丝穗摇曳,彷佛龙头在抖动,更增加宫灯的美感。
宫灯编扎骨架方法,用芦柴或蔑长95公分,扎成22.5公分×22.5公分正方形共四只,上下套在圆上方和下方,然后再距离4~6公分处,连续各扎一个正方形,作为上下底盘(注明,上下底食各边要扎3根加以固定)。用芦柴或篾长60公分2根,在上盘采取正十字交又,使四根各在圆与圆交接上。以后作挂四根排须的支果,又因是左右交叉连接方法,使整个灯具固定,防止变形,在底盘上也可以增设一根横架,为点燃蜡烛用的支架。生动的整体造型,上扇顶花,下部花牙,下扇下部花牙,六根灯柱上的花牙图案及上面龙头下的小柱上的花牙图案,玲珑剔透,独具匠心的镂空雕刻,有着比中国剪纸艺术、铁画艺术更加立体、厚重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