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任务繁重,如单纯依靠***与地方有限的***进行人工植被建设,条件尚不具备,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应把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工作的立足点从人工治理为主、因害设防建立控制体系,转变到从消除导致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出发,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措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基本需求,从而实现生态自我修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来加快生态环境改善的速度和步伐。不能局限于过去那种哪块地有流失,就把相应的措施摆到那里治理的传统做法,而是要立足于一个地区、一条流域水土资源的实际,根据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在划分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基础上,将水土保持方案区域评估工作的***、资金的投向集中到生产用地的水土保持改造和生产力提高上,通过水土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促进生态用地的化,通过消除水土流失人为因素,实现生态用地的植被***,进而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由于评估仅是在控制性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的,每个规划单元和地块仅有今后开发的功能***,具体项目并没有确定,因此很多水土保持措施很难具体落到实地并形成控制性的布局图。在评估报告里,应该在区域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查情况,按照区块的发展***,明确区域水土保持措施布设的原则,根据每个地块的功能***,确定其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及植物措施的等级标准,并对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控制提出临时防护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估测工程量。开发区建设应该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强调降水蓄渗措施的使用,提高景观、绿地建设标准,确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模式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地块内,绿地率不满足要求,往往采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的方式进行补充。虽然这样做确实增加了绿化面积,也取得了一定景观效应,但是对于防治水土流失所需要的保水保土功能并不大,因此不建议把屋顶绿化、垂直绿化作为水土保持措施。而且这样做,有可能导致绿地面积缩水,实际降低了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土地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