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数字式电子地磅的偏载调试解决方法
数字式电子地磅的偏载调试完全由微电脑完成,消除了因手工调试而引起的调试误差,贮存在微电脑中的调试数据也不会因振动、温差等因素发生变化,故保证了地磅称重数据的准确度与长期稳定性。数字式地磅信号传输线上一旦被加装遥控装置,仪表显示器会短时间感知,并发出指令,使传感器停止工作。都需要传感器、接线盒、打印机、称重仪表,现如今的地磅可以配上电脑和称重软件。因为电子地磅大多安装在露天,社会上有些人为谋取不法利益,对地磅秘密加装重量信号遥控,而模拟式电子地磅 20 ~ 30 米的信号传输通道恰恰是这些人加装遥控的主要位置,导致很多用户的利益受到损害。从上述概念来讲,模拟式地磅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了,势必会被淘汰出称重领域 , 取而代之的是新一代数字式电子地磅。
地磅安全操作规程有哪些
1、地榜必须有专人操作,司磅人员需经过培训合格后方可司磅,培训方式为自学,考核认定。培训内容包括:仪表基础知识、使用注意事项、操作方法、常见异常现象处理方法以及日常维护***方法。
2、司磅人员在司磅前核查货车总重,确认在地磅限定范围范围以内。
3、司磅前确认地磅秤台无物;接通称重显示仪电源,仪表显示数值
置零。
4、司磅前确认载货包装完好,无泄漏点;车载应急器材齐全、完好;核对危化品驾驶员、押运证无误。通知车辆进入秤台,车辆须按规定线路慢速进入,停在秤台中心位置。为解决这一问题,使各传感器的输出都通过接线盒装置而得到一致的输出。车速不得超过5km/h,驾驶员全部下车。司磅员操作称重仪表,获取稳定读数,填写称重结果。5、地磅司磅人员必须每日清扫磅台,及时清除地磅上的散落物。每日点检,填写点检表。设备部门负责定期地磅检定,保证不过期使
6、每季次月司磅人员通知电工测量地磅接地线,电阻小于40方为正常。如有异常及时报告设备部门进行处置。
7、每半年次月,司磅人员通知有关部门进行秤台纵向限位调整。
8、雷暴雨天气,司磅人员须随时察看秤体下方积水水位,如超出警戒线,立即报设备部门处置。
9、称重期间如出现液体泄漏宜将车辆驶离秤台,按***应急预案进行处置,地磅侵蚀部位必须吸尽擦干;固体泄漏应当即清理,不留残物。
10、地磅使用坚决施行“九不准”原则:
(1)严禁带电连接仪表、电气;
(2)严禁车辆在称台上转弯;
(3)严禁高速行驶;
(4)严禁车辆在称台上长时间停留或过夜;
(5)严禁在称台上进行电焊或将称台作地线使用;
(6)严禁雷雨天气操作;
(7)严禁使用强溶剂清洗称重仪表;
(8)严禁液体、导电颗粒进入称重仪表;
(9)严禁擅自打开显示器后盖。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交流的普遍存在,比较传统的方式如通过载物等方式已被人们所不耻,并逐渐流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现检定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有以下几种。
(一) 未经计量部门允许,个别个体商户私自改变模拟传感器的可调电阻,使汽车衡两端数值不等,通过停车位置的不同实现所谓的“误差”。
(二) 通过更换控制器 (表头) 以达到目的。
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在控制器内的 A/D 转换转变为数字信号,并在控制器内汇总,也就是说控制器可改变任意数值而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不变。首先,大型衡器对量值进行传递时,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保证这个过程中所使用的砝码质量合格,砝码自身重量数值中存在的误差必须要小于大型衡器称重误差量的1/3。利用此特点,个别不法商户同时拥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控制器,一个控制器内的汇总示值正常,另一控制器为私自标定后的市值,已达到扰乱公平交易的目的。由于周期检定的局限性,此类管理工作困难重重。
(三) 利用无线电子装置遥控。
将电子模块事先装入控制器,或接入接线盒以及传感器的连接线,当汽车接触秤体时利用无线遥控装置改变传感器输出电流等方式终改变示数。大型汽车衡器的检测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通过调查发现,虽然目前我国对大型衡器的应用已经较为熟练,但是针对大型衡器的检测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除个别称重站自己安装和彼此交易的以外,其他企业往往都是受害者。由于锦州市的地理位置以及所在企业特点,港口粮食贸易企业发生被“遥控”的现象比较严重。
汽车衡是由多种部件构成的,其中较为主要是由称台、称重传感器、显示仪等等。无人值守系统本系统对提高管理水平,防止称重堵塞管理漏洞、降低消耗、有效控制成本、规范生产秩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汽车衡多应用在汽车的承重计量中,而且在机场、物资仓库等运输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种设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以准确的称量出汽车的重量,还可以清晰的显示出称量结果。汽车衡在应用的过程中还需要借助电子信号以及转换器,所以,其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且容易发生故障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故障维护措施进行了介绍,以供参考。
引发汽车衡故障的原因很多,故障现象也很复杂,有时几个故障现象同时出现。因此,在处理汽车衡故障时,可采用多种方法,认真分析故障原因,详细检查可能产生故障的环节,才能迅速、准确地将故障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