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漯河豆制品厂污水处理设备 刘经理 131,8305,1350(wei信同号)
豆制品废水处理设备 豆制品废水主要来源于洗豆水、泡豆水、浆渣分离水、压滤水、各生产工艺容器的洗涤水、地面冲洗水等,其中黄泔水CODcr高达20000mg/L~30000mg/L,泡豆水的CODcr4000mg/L~8000mg/L,其他废水CODcr相对较低。
漯河豆制品厂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工艺分析
漯河豆制品厂污水处理设备工艺流程的拟定:
根据该工厂食品加工废水的水质水量状况,我公司拟采用气浮+生化相结合的方法对废水进行综合处理,设计能力为0.5m3/h。具体工艺流程如下:
漯河豆制品厂污水处理设备工艺流程简要说明
废水先流经格栅,将大的固体颗粒物,漂浮物截留住,(此格栅需定期清理截留的杂物,防止堵塞)经此污水进入调节池,调节池设有液位控制器,当水量达到一定的水位时,启动提升设备。
调节池主要功能:是均化水质,调节水量,由于废水水质和水量时际变化较大,根据该工厂废水排放情况,调节池必须至少有8个小时的储水调节能力,才能保障污水处理稳定进行。钢结构,设计HRT=8h;V有效=6m3,H有效=1.7m,超高0.3m,V总=20.5m3。
气浮装置主要是通过溶气系统和释放系统在水中产生大量的微细气泡,将废水中密度与水接近的固体或液体颗粒与水分离开来,达到固—液或液—液分离的目的。它既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水中难以沉淀的细小悬浮物,也可以将溶于或半溶于水中液体分离开来,同时,结合相应的化学处理方法,能够有效确保水质达标排放。废水经絮凝反应后进入气浮区域,溶气泵将处理后的部分清水与空气吸入到溶气罐中,在一定压力的作用下,将大量的空气溶于水,形成溶气水。溶气水经过释放器,减压释放,产生大量直径为50um以下的微小气泡,微气泡在急速上升过程中,与污水中的悬浮物结合,使悬浮物浮上水面,形成浮渣。刮沫机则将浮渣、浮油清除,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
生化处理单元运用***的生物接触氧化法,主要由厌氧、二级好氧、二次沉淀、等工艺组成。这是一种处理效果好、污泥量少、动力消耗低的较为***的生化处理工艺,通过选用具有针对性的***微生物制剂和生物酶制剂组合,使传统意义上很难或不能为微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得到了快速且较为完全的生物降解,并且改善寒冷气候时的运行,减轻意外事故及***物冲击影响。
同时,将微生物和生物酶固定在***专利载体上,使微生物的负载量比传统生物处理工艺提高了10~20倍,使微生物对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速度比传统方法提高了100倍,从而大大提高了处理速度和处理效果并有效避免了生物量的流失,生化处理完成后需要MBR膜进行再处理后达标排放或回用。(一级排放标准)。
漯河豆制品厂污水处理设备污水处理概括说明:
该项目建成运行后,每年可处理食品废水3600吨达标排放,大大减轻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有利于周围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工程实践表明:化粪池+调节池+气浮设备+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消毒沉淀组合工艺处理此类废水,工艺流程周期短、系统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该生活废水处理系统稳定。运行期间,废水中的COD、NH3-N、SS、BOD5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4.9%、60%、87.5%、97%,终出水水质可以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二级排放标准要求。
该废水处理工程中的单体构筑物均采用地下式构筑物形式,不仅能满足工艺流程的要求,同时尽量利用施工场地原有地理优势,充分地降低了动力费用。各构筑物间位置合理,工艺管道线路短、构筑物布局紧凑。项目运行后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减少了废水排放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竹豆腐污水经管网收集后进入污水处理系统,腐竹豆腐污水经人工格栅去除粗大的悬浮物;出水自流进入初沉池,利用重力的作用沉淀去除污水中的SS;出水自流进入调节池,收集二沉池的出水,并调节水质水量;出水经泵提升进入进入HY-BP-1.5型一体式污水处理设备,首先经过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池内设置有填料及布水系统,提高了活性污泥的浓度和改善系统的传质速度,同时在厌氧的条件下,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的氨基酸的羧酸,减轻后续好氧处理的负荷,提高了处理效率;出水自流进入一级接触氧化池,池内微生物通过好氧作用将水中污染物质分解消化,将有机物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使水质得到净化,同时利用硝化菌的代谢作用,把氨氮转化为***;出水自流进入二级接触氧化池,主要是对污水进一步净化处理;出水自流进入二沉池,利用重力的作用沉淀分离出污泥,保证出水达标排放;污泥沉淀后部分污泥回流至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内,剩余污泥由污泥泵打入污泥干化池,经干化脱水后定期外运。
我国环保行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萌芽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中-1973年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我国在北方重工业城市设立“三废”治理办公室,开展了“三废治理”工作。这一时期,以***工业领域为主,主要引入国外环保设备,同时开展小批量试制,尚未有环境保护的概念,环保产业自然也不存在。尽管如此,环保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又是客观存在的,并在治理“三废”的过程中确实发挥了作用。
阶段特点:开始研制污染控制控制设备,环保产业尚在孕育过程中。
初步发展阶段:1973-1989年1973年***次***环境会议确定了“环保32字方针”,标志中国环境保工作事业起步,环保产业也由此诞生。1979年《环境保***(试行)》确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和“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从立法角度进行环境保护,增加了环保产业发展的推动力。1983年底召开的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此外,以《环境保***》为代表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在相关环保政策的引导下,环保产业市场逐步建立并获得发展,1988年,我国环保产业年产值38亿元,实现利润8.3亿元。
阶段特点:环保产业处于自发、无序状态,产业市场狭小、技术落后,产品集中在“三废”末端治理;通过***强制性手段建立的环保产业市场,迫于***命令而被动地发展。
稳步发展阶段:1990-2000年1992年***次***环境保护产业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向。1996年《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进“一控双达标”等工作。为适应环境保护新形势要求,***对部分环保******进行修订,并出台了多项环境******和环境标准。此外,***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我国环保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到2000年,我国环保产业年销售收入1689.9亿元,利润166.7亿元,比1988年分别增长了约43.5倍和19.1倍,产业规模显著壮大。
阶段特点:环保产业逐步扩展到环保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施工、环境咨询等环保服务、“三废”综合利用、自然生态保护等领域。环保市场以***引导、企业自我发展和调整结合推动发展,产业初现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