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网络防水音柱厂家,***无线有源音柱具备对全网设备运行状态、应急广播播发全流程及播发效果的监测监管,各播控前端播发的内容可以在县级前端统一***、存储和回放,确保播出内容被追溯。所有终端的编码和工作状态都可以通过IP网络进行回传,网管可对各接收终端的开关机状态、音量大小、接收频道、信号强度、播出状态等进行实时查询和显示。具有地图界面管理终端坐标信息,提供较为直观的在线,离线,终端统计信息。
3.1.1.8 系统容灾通道
- 采用前端设备、手机APP、应急广播平台、北斗***、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短信等多种方式发布广播消息。
- 平台服务器采用双机热备份的方式进行数据备份。
- 前端播控平台软件崩溃时,具备纯硬件架构的独立紧急备份系统,可实现对全区域广播终端的开关机、音量加减、通道切换等控制。
- 传输线路采用有线网络(有线宽带网络、有线数字电视)为主,无线(调频广播、无线数字电视、移动通信网络、无线WIFI、北斗***)为备份。
- 设备供电采用市电与室内应急电源(UPS)、室外应急电源(太阳能)。
3.1.1.9 运维管理
1)具备本地、远程升级功能。系统中所有前端设备、终端均可通过本地登陆设备WEB界面及通过设备USB接口连接U盘的方式进行本地升级,可通过应急广播平台对前端、终端设备进行分区域、定点、定时进行远程自动升级。
2)WEB管理功能。所有核心设备(应急广播适配器、电话编码播控器、音柱)具备WEB管理功能,可远程登录WEB管理界面进行参数设备。
3)可分别通过应急广播平台、手机APP、设备WEB对设备进行参数配置。
4)设备集收转、编码、播控管理等功能于一体,采用高度集成方式,便于日常维护。
5)前端设备、应急广播平台均能直观显示终端设备状态信息,并将故障告警通过短信、微信、手机APP等方式通知运维管理人员。
3.2特色功能(选配)
3.2.1多种广播消息发布方式
3.2.1.1可视广播
原来的***视频监控、雪亮工程等平台可与***平台进行对接,用遥控器操作***,打开雪亮工程菜单即可查看对应区域的时时视频。但只能查看到现场的图像,不能对现场进行喊话,故将应急广播平台中的可视广播子系统与***视频监控、雪亮工程平台进行无缝对接,即可时时查看现场图片也可以进行一键喊话。根据使用场景不同分为本地可视广播、远程可视广播。
3.2.1.2融媒体平台对接
应急广播平台可与融媒体平台、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对接,根据不同的传输途径把对接将文本信息、音频信息经再由应急广播平台下发到相应的公共终端进行播放;
3.2.1.3图文广播
前端设备、终端设备具备图片、文字输出功能,可驱动LED屏显示图片、文字并同时输出声音。
3.2.1.4视频广播
前端设备、终端设备具备音频、视频输出功能,可连接电视机、户外广告大屏幕进行应急广播消息发布。
3.3多种编、***格式
系统设备采用国内***使用的HI3796、H3716系列主流芯片,支持MPEG L1/L2、MP3、AAC、DRA等音频编***格式,支持H.265、***S、3D、4K、JPEG等视频、图片编***。MP3音频编码速率为0.123Mbps/s~0.375Mbps/s,AAC音频编码速率为0.031Mbps/s ~0.063Mbps/s。
3.4先进的传输模式
3.4.1 北斗***(BDS)通信
前端与终端之间可通过北斗***通信网络进行应急广播消息发布及终端设备状态回传。
3.4.2 移动通信
应急广播平台/前端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可通过三大运营商(电信、联通、移动)的3G、4G网络进行广播消息传输。
3.4.3 互联网通信
前端设备、终端设备采用TCP/IP协议,采用“手动”或“自动”方式获取IP地址,在有互联网的地方即可进行网络广播。
3.5多模接收终端
终端支持DVB-C、DTMB、IP、FM-***等4种模式接收且互为备份、优先级可手动配置;可根据当地网络情况集成3G/4G模块、CM模块、EOC模块、WIFI模块、ONU模块、北斗模块。
3.6设备具备应急电源
1)前端设备、终端设备可选配直流24V电源接口,可采用蓄电池直接供电的方式作为应急电源。
2)各级(州、县、镇、村)前端设备可配备室内应急电源(UPS),每个村的终端设备至少配备一套户外应急电源(太阳能+蓄电池),保证停电情况下也能发布和接收应急广播消息。配置后备电源系统的广播接收终端日常使用市电220V供电工作,市电断电后,电源控制系统将终端供电自动切换到由太阳能板充电的蓄电池供电(24V),确保在灾害发生后,市电供电中断时接收终端依然可以正常工作,播出应急广播信息。
3.6.1接收设备应急电源示意图
(太阳能终端示意图)
3.7传输链路主备
为保证信号和节目的可靠传输,应急广播平台至县、镇、村、组级前端/台站采用不同类型的多链路设计;前端与终端之间除了采用DVB-C、IP、DTMB链路外,镇级前端、村级前端、组级前端到终端还可以采用调频广播(FM-***)信号接入。当DVB-C、IP、DTMB网络中断时,终端接收自动切换到接收本地FM-***模式,当地面链路和FM传输途径全部损毁时,可采用BDS(中国北斗***导航系统链路)发送应急广播,确保应急信息及时发布。
3.8 系统性能
3.8.1 系统容量
1)平台采用MySQL主流数据库,稳定可靠,方便维护;系统设计和建设能满足州管辖20个市县,每个市县管辖200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管辖200个行政村(社区)、每个行政村(社区)管辖99个小组、每个小组管辖99个终端进行应急信息覆盖。
2)广播内容存储时间不小于10天,系统数据库能定期自动备份,备份数据存储时间不小于2个月。
3.8.2 并发量要求
支持同时分区域应急广播,州至市县并发应急广播流不小于8个,县至乡镇并发应急广播流不小于8个,乡镇至村并发应急广播流不少于8个。
3.8.3 发布时效要求
系统发布时效应符合当地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的要求,州级应急广播平台响应时效≤40S、县级应急广播平台响应时效≤30S、镇级前端响应时效≤20S、村级前端响应时效≤10S、终端响应前端指令时效≤5秒。
3.8.4 系统可用性
1)县、镇、村、组各级前端可靠性达99.9%,接收终端可靠性达99%。
2)智慧应急广播系统硬件设备按宽电源电压设计,能在160V~250V电压条件下工作,考虑到农村电网的特殊性,设备具备多重防雷击等保护设计。
3)应急广播接收终端具体性能指标要求符合***标准《GB 50526-2010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的3.3部分电声性能指标、3.5部分传输线路以及3.6部分广播扬声器的相关规定,具有32级数字音量调节。
4)音柱额定功率25W、收扩机额定50W,待机功率不超过3W。
5)各级前端设备支持IP、DVB-C、DTMB、FM-***、G***、接收,终端设备支持IP、DVB-C、DTMB、FM-***、G***、BDS、WIFI等七种可选解调模块。
3.8.5系统对接
1)信息接入
本级应急广播平台与本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融媒体平台、与上级应急广播平台之间的接入网络,采用信息安全保护措施。
2)信号传输链路抗毁性
为保证信号和节目的可靠传输,应急广播平台至前端/台站采用不同类型的双链路设计;除利用大喇叭传输链路外,大喇叭系统的市、县、乡平台、村平台可与当地调频广播、地面数字电视等无线信号接入,或上级应急广播系统的中短波、***传输、******等应急广播信号的接入。
3)设备状态采集回传网络
调频台站、有线前端、地面数字电视前端的应急广播消息接收适配设备,以及大喇叭系统的各级平台及部分终端,具备回传网络,将设备的工作状态、故障状态、播发指令响应结果反馈至上级应急广播平台。回传网络可采用GPRS、宽带网、3G、4G等形式。
第四章 ip网络防水音柱厂家,***无线有源音柱总体技术方案
4.1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应急广播系统是预警信息传播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应我国预警信息发布***、省、市、县四级平台,市、县级应急广播系统可以与对应等级的市、县级融媒体播出平台、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横向平台对接。
应急广播系统主要由平台、融媒体播出平台、传输覆盖网、接收终端、大喇叭系统、监管系统、安全体系共6部分组成。平台部分包含应急广播平台、融媒体平台、电台/***,传输覆盖网包含有线数字电视、调频广播、地面数字电视、互联网和中国北斗***导航系统;接收终端包含公共接收终端、收音机、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应急广播信息采集终端、大喇叭终端组成,大喇叭系统由县、镇、村、组级大喇叭前端和音柱、收扩机、应急终端等终端组成,监控系统嵌入在县级应急广播平台中,安全体系管控所有部分。县级应急广播系统架构如图3-1。 图3-1
4.1.1 ip网络防水音柱厂家,***无线有源音柱 对接接口
对接接口主要由上级应急广播平台(省级应急广播平台、市级应急广播平台)、上级监管检测系统组成的上级接口和县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雪亮工程平台、融媒体播出平台、电台/***平台、***/水利/气象等***协助部门平台等组成的横向平台接口组成。主要将各种应急广播消息对接到智慧应急广播平台及智慧应急广播平台的监管检测数据反馈、应急广播消息传送等功能。
4.2 ip网络防水音柱厂家,***无线有源音柱智慧应急广播平台
智慧应急广播平台由制作播发子系统、调度控制子系统、安全保障子系统、运维管理子系统、效果评估等五大子系统组成。具备信息接入、信息制作、信息处理、审核播发、资源管理、GIS地图、资源调度、广播功能等功能;同时,智慧应急广播平台通过与可视广播前端、融媒体播出平台、应急广播前端、传输网络、终端设备的对接,实现应急广播的播发、雪亮工程的视频图像获取、定点/分区域喊话等功能。前端设备、传输网络和终端设备需将播发状态等信息回传至智慧应急广播平台,用于对应急广播发布过程的监测和评估。
4.2.1 本地可视广播(需要与相关平台协议对接)
智慧应急广播平台可与现有的雪亮工程平台对接,解决“可见不可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