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线是雕塑的生命。石窟雕刻为夺取光线而开凿光洞,室内雕塑的光源是窗户或灯光,可以设法固定。但室外雕塑就不同了,室外雕塑的光源是太阳、月亮,譬如,北京每年、每季、每天的太阳位置都在变化,光线都不同。光源不同,形象与体积都会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光线照射,形体就显不出,在北京要尽量避免北向,因为向北的位置终年背光,出太阳时,看暗处不易看清细部表情,只有阴天光从顶上来才较好些,(因而,室外大型浮雕的厚薄及处理也要注意光源的变异)阳光和造型关系极大,向太阳的阳光面显出形象,刻画的细部也能看得清楚。背太阳的阴面,显出体量和空间感。不同作者在运用光线与“形”的侧***变化与特色不同,可以变成许多不同的风格。

对于装置艺术而言,则不存在这一原则,装置艺术一般以某种特定的观念为前导,再结合表演艺术、身体艺术,声音艺术、偶发艺术、过程艺术、大地艺术等诸多艺术形式进行多途径表达,材料形式则是处于第二位的因素,排在观念和想法之后,也就是说装置对质材的要求仅仅在于运用某种质材是否能恰如其分的表达出艺术家所要传达给观众的信息。对于这些作为承担者﹨媒介的材料而言,不需要考虑它们体积、质量、肌理等因素自身的意义,而只要求他们是为大众习惯所公认的某种意义的载体即可,并以此达到思维引导和传播的目的。如,毛发、气球对性的隐喻性,而大米则无法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