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器材的出现是一项划时代的创举,标志着「运动」的概念从户外扩展到了室内,人们不需要再受限于刮风下雨的天气、狭窄难寻的户外空间,就能在室内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一般来说,运动器材泛指任何可以促进身体机能的器具,原理是透过器材的阻力达成消耗热量、提升心肺功能与肌肉耐力的目的。在类别上通常会分成「心肺有氧」与「重量训练」两种类型;如果以销售对象区分,则可以分成家用与商用两种市场。
家用市场提供一般消费者自用,通常体积轻便、结构简单,渠道为一般体育用品零售店、大型超市,价位偏低;商用市场的销售对象是健身俱乐部、酒店健身房等,因为场地与资金的条件比较充裕,在结构与功能上会比一般家用器材还要复杂,价位也偏高。
当大老遇上新星:运动器材的市场争霸战-04
概观***局势
1970年代,美国与加拿大厂商洞见先机,***投入健身器材领域,至今品牌发展依旧******,包括Life Fitness、Precor、Cybex等知名厂商都是在这个时期萌芽,共同***了健身器材工业化的发展。紧追在北美***之后,英国、意大利等欧洲***在稍晚也看见了产业的前景,开始投入品牌发展,虽然慢了北美一步,但也成就3B、Keiser等品牌,争食市场大饼。
台湾在产业链中,***早是扮演品牌上游的制造角色。如同大多数产业的早期发展,因为良好的技术与成本优势,在健身器材领域,台湾厂商多在1980年代以OEM / ODM代工起家。一直持续到了千禧年左右,都是***大品牌的主要零组件与器材提供者。
不过,随着中国制造业崛起、台湾劳力成本上升,以代工为主的营运模式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许多品牌商逐渐将制造部门转移到对岸,台湾厂商面临转型。乔山(1736)、岱宇(1598)值此关头,出现了类似的发展趋势:成立或者并购品牌,从幕后走向市场,直接投入竞争。
优势何在?
立足在制造业的完整生产体系,台湾厂商如今除了供应国内市场,也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如前段所述,中国大陆运动用品的外销规模已经逐渐超越台湾,国内业者不再保有中***位市场的竞争力,许多业者因此依循技术升级的策略,朝向高单价、少量多样的产品路线前进。
不过从代工转向品牌经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对于国外品牌商而言,原本是相互合作的供应链关系,现在却变成了要在销售市场竞争的对手,原本维持的供应关系当然就应声中断。这使得国内几家业者在切入终端市场时必须做出艰困的选择:继续做代工厂,但是面临削价竞争、或者自立品牌,但流失掉原有客户?
选择发展品牌的厂商必须背水一战,以国内***大厂商、国际上市场销售列位第二的乔山为例:透过积极并购国外品牌,乔山直接接手品牌经营,相比于从零到有培育、累积品牌实力,是一条比较快速的捷径,并根据地域进行市场区隔,力行精准行销的模式,成功开创了另一条路。
另一方面,因应网络科技的崛起,有另外一项变革正在发生。经济部技术处的产业前瞻报告,可清楚反映***对国内健身器材业者的期待:「结合健身器材产业系统厂、仪表厂、运动***与公会,共同发展智慧型健身器材,协助产业开发无线式运动信息控制模块与运动控制整合模块,积极导入高阶健身器材产品,扩散产业应用,预计带动周边与衍生每年***约新台币2.5亿元」。
智慧化的健身器材是技术创新、竞争力升级的一项***,例如可记录心跳血压、***睡眠质量的运动手环、连接上云端平台可供使用者从事运动管理的健身器材,是目前部分业者渐行跨入的新兴领域。
不知读者是否有发现:近几年来,路上穿着运动装备的人变多了、健身房与俱乐部的据点也越铺越广、随着众多成为「台湾之光」的运动选手在国外屡传佳绩,人们关注运动赛事的频率也增加了–一股「运动旋风」看似已在台湾悄然升起。而「运动场房经营」一向是台湾运动产业的一块核心,表现又是如何?这篇文章特别聚焦于近年来盛行的「健身俱乐部」,希望借此一窥个中堂奥。
简阳室外健身器材,健康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