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2309 超低成本多合一移动电源IC 充电1A 放电1A自动负载检测
概述
MP2309是一款专为移动电源设计的单芯片解决方案IC,集成了充电管理模块、电池电量检测、
状态及低电量LED显示模块、升压放电管理模块及LED照明管理模块、升压控制的移动电源管理芯片,
针对大容量单芯或多芯并联锂电池(锂离子或锂聚合物)的移动电源应用,提供简单易用的解决
方案。
MP2309采用的封装形式为ETSSOP14。
特点
‹ 内置充电、放电功率MOS
‹ 1A的可编程充电电流
‹ 涓流/恒流/恒压充电,并具有在无过热***的情况下实现充电速率***大化的热调节功能
‹ C/10 充电终止,自动再充电
‹ 预设4.2V 充电电压,精度达&plu***n;1%
‹ 升压***大输出电流1.2A
‹ 负载自动识别(即插即充),输出过流、短路、过压、过温保护
‹ 单键开机、电量查询及照明功能
‹ LED低电量显示、充放电指示及异常指示

功能说明:
充电模式
MP2309内部集成一颗完整的充电模块,利用芯片内部的功率晶体管对电池进行涓流、恒
流和恒压充电。充电电流由ISET外部电阻编程设定,***大持续充电电流可达0.6A,不需要另
加阻流二极管和电流检测电阻。芯片内部的功率管理电路在芯片的结温超过115℃时自动降低
充电电流,直到150℃以上将电流减小至0。这个功能可以使用户***大限度的利用芯片的功率
处理能力,不用担心芯片过热而损坏芯片或者外部元器件。
当VDD的输入电压超过3.7V并且大于电池电压时,充电模块开始对电池充电。如果电池电
压低于2.9V,充电模块用小电流对电池进行预充电。当电池电压超过2.9V时,充电器采用恒
流模式对电池充电,充电电流由ISET管脚和GND 之间的电阻确定。当电池电压接近4.2V时,
充电电流逐渐减小,系统进入恒压充电模式。当充电电流减小到充电结束阈值时,充电周期
结束,完整的充电过程为涓流-恒流-恒压。
充电结束阈值是恒流充电电流的10%。当电池电压降到再充电阈值以下时,自动开始新的
充电周期。
充电电流是采用一个连接在ISET管脚与GND之间的电阻器来设定的,设定电阻器和充电
电流则采用下列公式来计算:
RISET ൌ
ଵ
ICH
(误差&plu***n;10%)
升压输出模式
MP2309提供一路异步升压输出,集成功率NMOS,可提供5V/1A输出,效率***高可达90%。
MP2309采用1MHz的开关频率,可有效减小外部元件尺寸。集成智能负载检测功能,无需***
MOS,当负载接入时,由待机状态自动切换到工作状态。
升压输出电压可通过FB端外围电阻进行调整,典型值为5V,***高设置不能超过5.2V。升压
输出电压Vout 由电阻R3和R4按以下公式设定:
Vout=(1+R3/R4)×1.0
当负载接入后,升压电路开始工作,在重载的状况下,MP2309工作在固定频率1MHz,并且
逐周期限流,当负载的电流逐渐减小时,MP2309会进入间歇式输出模式,以保证输出电压调
整能力。当负载电流低于30mA时,IC输出关闭,此时负载移走,IC进入待机状态,待机电流
为10uA。
MP2309提供输出过流、过压、短路、过热保护,以及电池低压等多种异常保护,有效保护
电池及系统安全。
系统管理
MP2309充电优先,如果负载与充电电源都有接入的情况,系统将单纯工作在充电模式,无
升压输出。只有将充电电源移除,系统才进入升压输出模式。
工作状态与电量指示
LCR与LBT为PMOS漏极输出,分别外接LED1及LED2来指示充电状态与电量:
1) 充电时LED1一直工作在1Hz 频率闪烁状态,当电池充满电后,LED1长亮,充电过程中,
LED2一直为灭状态;
2) 待机状态下,若按下按键,LED2显示电池电量,4S后关闭;
3) 待机状态下,若接入负载,在升压输出全过程中,LED2显示升压输出指示及电池低压报
警:若电池电压低于3.3V,LED2一直以0.5Hz的频率闪烁提示电量低,直到电池电压低于
3V,关闭系统,LED2以1Hz的频率闪烁4S后进入低压保护模式,电池需要重新充电至3.3V
以上才可以再次放电;
4) 在放电过程中,如果发生短路保护、过温保护、过压保护、负载移除,LED2以1Hz频率闪
烁,4秒钟后,LED2关闭。
PCB设计参考
1、5V输出端的大USB外壳不能接GND,需浮空;
2、元器件布局:
1) 电感、肖特基及芯片都是发热源,在电路板垂直面上尽量不重叠。
2) 输入电容C1、电感L1、肖特基D1、芯片、输出电容C3/C5 五部分组成的升压环路,
以环路面积***小为***佳。
3)LED手电筒、指示灯、按键,此三部分的布线,只要求物理连接良好,线宽和线间距
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即可。布线走向,建议沿板边周围布线,这样可以使PCB中间部分
留出足够大空间实现大面积覆铜,一方面保证接地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便于散热。
4) 电容的布局:C1、C2、***需尽可能靠近芯片,C3、C5尽可能靠近D1。
5)反馈电阻的布局:R3、R4、R10需尽可能的靠近芯片。
3、布线设计参考
1)系统供电输入部分:
***路:从BAT+输入焊盘出发先到C1正极焊盘,***后连至芯片16脚结束。
第二路:从BAT+输入焊盘出发,直接连至L1的焊盘而结束。
2)“SW”布线:此项为“***关注要点”,***电容的作用是吸收电感输出纹波尖峰,达到保
护芯片的目的。 从L1焊盘出发,先连至D1的正极,然后再连至***的正极,***后到芯片15脚结
束。该接法只有一路走线,且***电容在布线的主干路上。
3)升压输出布线:影响输出纹波的关键布线,以布线路径***短,阻抗***小为原则。
4)FB反馈电阻布线:升压输出反馈部分,以布线短,避开干扰源(电感、肖特基)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