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帝不断加封,最后一次封号就成为今日称呼—“保生大帝”,随时代的变迁,与大道公信仰相关的祭祀习俗,也逐渐形成,成为当地影响最大的传统民俗活动。
保生大帝,生前姓吴名夲,北宋同安县人,宋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十五日生于该县的白礁村。自幼颖悟,立志学医,后在白礁龙池岩,青礁崎山龙湫坑畔,凿井取泉,采药炼丹,由于精通医术,为民治病莫不妙手回春。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人称其为真人。宋景祐三年五月初二,因上龙池岩山采药,坠崖谢世。谢世后,民间谥为“医灵真人”,并于白礁村建庵供奉。南宋绍兴年间,朝廷获准立庙,即今白礁慈济宫。由于吴真人神灵显赫,得到累朝褒封,自宋天圣三年(1025)封御史太医妙道真人直至永乐十七年(1419)封为“保生大帝”。有关保生大帝的历史文献,《同安县志》等地方志有载。白慈济宫以其历史悠久,具有古建筑文物价值,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立庙塑像供奉保生大帝为民间信仰。保生大帝由人衍变为神后,在缺医少药的时代,人们用他的药方,且以抽签问卜的方式增加神秘的色彩,在病家的心中产生心理作用,造成神效,使他的神像在群众心显得崇高伟大,他的功能也愈来愈扩大为一方的医神和保护神,不仅仅是求医问药,凡祈福禳灾之事皆求之。为供奉方便,自宋代以来,闽西南、粤东广大地域的信众纷纷分炉到其所居地建新的宫庙。明末清初,移民到台湾的漳、泉百姓,他们携带该神像同往,既保佑他们平安渡过台湾海峡,又保佑他们在创业道路上能战胜疾病等自然灾害。所以,各地的保生大帝庙都信众甚多,以台湾为例就有400余座保生大帝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