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历代送子观音图像学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魏晋隋唐时期是送子观音造像产生的时期,主要的经典依据是《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品》,流行的地点是北方地区和巴蜀地区。送子观音最早出现在北方和巴蜀地区,显然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佛教信仰最早流行的地区。这一时期观音造像呈现出由男变女的相貌特征,观音右手擎莲,一童子站立于观音右手所持的净瓶上面。北齐时代的《王三娘造像记》中出现送子观音的铭文记载,则暗示我们在观音信仰传播一开始,中国人就注意到了观音的送子功能。宋元时期送子观音信仰逐渐民间化,流行范围也逐渐扩大。我们从《东谷无尽灯碑》和《夷坚志》“徐熙载祷子”条可以看出,宋元时期送子观音的故事也开始发生在浙江和安徽地区。这个时期送子观音造像的基本特征是头戴风帽,身着飘逸的衣袍,脸庞圆润,菩萨左手抱一童子,这意味着送子观音造像在宋元时期基本定型。明清以来,随着送子观音信仰的普及和世俗化,出现了《白衣观音五印心陀罗尼经》这部专讲观音送子的伪经。男尊女卑思想的强化,人们主要向观音祈求男孩,甚至出现了求观音将女孩变为男孩的奇异故事。这一时期的送子观音图像内容进一步丰富,在图像中主要增加了善财童子、鹦鹉、龙女等一些宣传孝道故事的文化题材,这说明儒家孝道伦理对送子观音的塑造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送子观音年画中,观音不仅送子还赐福招财,深刻反映了这个时期人们对子嗣和财富的双重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