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凉亭既为人们欣赏四时浪漫的景色提供了观赏点,又为环境增色。可以说是“亭子借景扬名,景为亭子增色”。例如,广州黄埔的浴日亭子,建于海滨附近的章丘岗上,这里水面辽阔,烟波浩淼,登凉亭远眺可见日出,为昔日羊城八景之一,名曰“扶胥浴日”。苏东坡登此凉亭时曾留有一诗,用“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旸谷浮金晕”来描写此处的景观,而浴日亭子即成为此景之标志。在一些名泉附近也常常筑景观凉亭以为标志,如无锡的惠山“天下第二泉”建有二泉亭子,济南的趵突泉建有观澜亭子,河北遵化的汤泉建有转杯亭子,山西汾阳杏花村的“神井”上建有申明亭子等。这些泉亭子不但起到了标示性的作用,而且使环境园林景观化,赋予景致更多的文化内容。
古建凉亭以其凸显的自然、朴实、生态、健康和高品位的特性,在公共绿地、庭院以及花园式的公寓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成为城市活动环境的生活新时尚。
木材的低导热性与钢结构和天然石材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木质园林小品给人冬暖夏凉和健康舒适的感觉正是园林“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木材的天然性与环保性及可再生性也是其他硬质材料所不及的。
木材也有其与身俱来的缺陷,翘曲、变形和开裂是露天园林小品***常见的现象,因为木材的心材和边材、旋切和径切的胀缩率不一致,处在室外环境中木材的吸湿与平衡含水率必将随空气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引起上述现象。
凉亭的由来
1.供行路人避雨或休息的亭子。唐 杜牧 《醉倒》诗:“日晴空乐下仙云,俱在凉亭送使君。” 明 陆采 《明珠记·由房》:“炎威,炙损娇姿,怎如和我凉亭共戏,醉荷风碧簟相依。” 夏衍 《秋瑾传》序幕:“右手是凉亭的一半,横断舞台的是一条破碎残败了的石板路。”1989年《睢县志》:“袁家山(袁可立别业),……前有山门,中有大殿,后有凉亭。”
2. 元 代皇帝巡幸时驻跸之处,有东西二亭,在今 内蒙古自治区 多伦县 内。 元 周伯琦 《立秋日书事》诗之三:“ 凉亭千里内,相望列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