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黄菌往往寄生于桑树的枯木之上,子实体为多年生,木质。桑黄菌的菌伞呈圆锥形或伞装,也有马蹄形的。由于桑黄菌的生长周期相当长,要长成适合约用的大小,需要3~4年的时间。加上近年来掠夺性的开发,天然桑黄菌已濒于mie绝。而人工栽培桑黄菌的生物技术一直到了近几年才获得突破。另外,从桑黄菌的名称和定义的复杂性中也可以看出,要想获得真正的桑黄菌是相当不易的。从外形上看,火木层孔菌、鲍氏木层孔菌、裂蹄木层孔菌3种珍菌的区别并不大,费尽千辛万苦采集而来的子实体,只有通过遗传学的严密分析,才能确定是否是具有抗月中瘤效果的真正桑黄菌。
野生桑黄
色至暗***或黑色,老时常龟裂,无皮壳,初期有细微绒毛,后变wu毛,有同心环棱.边缘钝,深肉guo色至浅咖啡色,下侧无子实层.菌肉深咖啡色,硬,木质.菌管与菌肉近同色,多层,但层次不明显,年老的菌管层充满白色菌丝.管口锈褐色至酱色,圆形,每毫米4-5个.孢子近球形,光滑,无色,5-6*3-4微米.刚毛顶端尖锐,基部膨大,10-25*5-7微米.菌丝不分枝,无横隔,直径3-5微米。生于杨、柳、桦、栎等树干上。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等地。
【生境分布】生于杨、柳、桦、栎、杜鹃、四照花等阔叶树干上,造成心材白腐,多年生长环境、温度、湿度要求极高。加之生长期长,极难发现,故有森林黄金之美称。质量要求:桑黄部分有苔迹,无虫蛀,杂质不超过3%,水份不超过13%。
【性味归经】微苦,寒。
桑黄菌的命名:对于桑黄菌的命名,目前还比较混乱,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在我国***专著《神农本草经》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古代医约学典籍中已经有“桑耳”、“桑黄”、“桑臣”、“胡孙眼”等记述,但对桑黄菌的定义是相当模糊的。在日本,具有抗嗳***的桑黄菌(Phellinus Linteus)被称作“Mesimakobu”,译成汉语就是“女岛瘤”,这是因为在日本的长崎县男女群岛的女岛上曾发现过桑黄菌。由于日本对桑黄菌的研究开始较早,比较深入,所以桑黄菌的日文名称也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像韩国和美国的桑黄菌制品就有直接以“Mesima”或“Mesimakohu”来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