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TRIPLEX T3480_ICS TRIPLEX T3480
7月26日,由南方周末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年会”在广州举行。台达集团因长期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履行企业自主减碳承诺,并推己及人,***利益相关方共同迈向低碳节能,获颁“2019年度绿色发展企业”殊荣。台达积极响应“We Mean Business”企业自主承诺,于2017年***以科学方法订定减碳目标(SBT),提出2025年碳密集度下降56.6%的目标,并积极将台达节能减排的成功经验通过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周边会议、国内外行业研讨会及举办公开展览等形式分享给社会各界,带动了业界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绿色风潮。台达华南地区总经理王广坡先生代表领奖,他强调:台达以“环保 节能 爱地球”为企业经营使命,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的核心战略,不断累积与深化研发能量,持续开发绿能、节能的产品与解决方案,积极转型为绿色节能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仅计算2010-2018年,台达***节能产品就已协助***客户节省281亿度电,相当于减少1,50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此外,台达也在自有厂区***实行节能改造,2011-2018年,台达各主要厂区已累计实施1,846项节能方案,共节电2.30亿度,相当于减少18.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台达不仅是***者更是推动者。早在2005年,台达就发布了***本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业界之先;2006年,台达***座绿色建筑厂办——台南厂一期落成,之后十余年间所有新建厂办都以绿色建筑工法打造,至今已累积27座绿色建筑及2座绿色数据中心;2015-2017年间,通过举办“绿筑迹——台达绿色建筑展”***巡展,台达更将建筑节能的潜力及实绩向全世界进行推广;2019年,台达与成立十周年的南方周末绿色版面合作,成为“中国绿色传媒研究奖学金班”十周年系列活动***站的绿色伙伴,助力搭建媒体人才的成长体系,促进绿色领域的***报道。此外,台达已连续12年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2018年波兰举行的COP24期间,邀约国际知名智库主办***周边会议、参与永续创新论坛(Sustainable Innovation Forum,SIF),和来自***各地的意见***交流,创新科技如何带来可持续发展。
这份“推己及人”的绿色理念也陆续获得国内外诸多奖项肯定。自2015年起,台达已连续四年(2015-2018)入选《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中国外资企业100强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前十强,综合得分达到五星级的水平,属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者。2018年获颁Greenbuild中国大会“绿色先锋奖”与“行业先锋奖”、南方周末“年度影响力企业”、新华网“社会责任绿色环保奖”;2017年,台达自主减碳案例成功入选首本《中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研究报告》,并获颁企业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佳实践奖”等。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振兴实体经济重在做大做强制造业。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深化,赋予企业在***范围内配置制造设备、研发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分工成为现实,涌现出制造业产能共享等新业态新模式。制造业产能共享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的同时,也在推动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从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服务为主向以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为主加速转变,从而有望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制造业产能共享的重要意义
制造业产能共享主要是指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以使用权共享为特征,围绕制造过程各个环节,整合和配置分散的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大化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新型经济形态。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我国制造业从弱转强,目前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弱、资源利用效率低、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互联网融合程度低等问题依然突出。面对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大潮,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既面临巨大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共享经济模式向制造业领域的深入渗透、***融合以及再次创新,对于重构制造业供需结构、催生经济增长新动能和激发社会创新等都有重要意义。
重构制造业供需结构。一是扩大中***供给。共享经济具有开放性、个性化、灵活性、合作性等特征,能够推动孤立、分散、***值、低效率的制造体系向完整、高价值、***率的制造业体系转型,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构建新型制造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二是满足个性化需求。共享经济改变了制造业的运行模式,消费者成为生产制造过程的深度参与者,个性化消费需求可以被精准***,有助于改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协调问题,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三是缓解淡旺季失衡。淡季时订单不足,劳动力、设备等闲置率高;旺季时生产压力大,劳动力供应紧张,生产成本加大,是当前制造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制造业产能共享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调度未充分利用的制造资源,更好地匹配供需双方,降低旺季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淡旺季需求波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