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了中新世,从埃及象兽演化出掩齿象( Steg-odon)和嵌齿象(Gomphotherium)。掩齿象的象鼻已有相当长度,牙齿总数约12枚。已相当突出,下颌也较短,可能是现代象的祖先。嵌齿象因下颌很长,被认为是发展的一个侧支。
古柱牙象在美洲上新世演化出柱牙象(Mam-mut),于更新世***。柱牙象居住在森林里,牙齿上有状尖突,适于切割树枝和根。掩齿象在上新世演化出猛犸和现代象。猛犸与现代象十分相似,主要区别是猛犸的牙有一定程度的弯曲。
















后期
长江下游已无野象,长江上游的野象分布如上文所述,已退缩至南黔北一带。长江中游北部,据《宋史·五行志》记载:“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有象至黄陂县(今县北),匿林中,食民苗稼;又至安(州名,今湖北安陆县)、复(州名,今天门县)、襄(州名,今襄樊市)、唐(今河南唐河县)州,践民田,遣使捕之。明年(乾德元年)十二月(公元964年1月18日~2月15 13),于南阳县(今市)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