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的选择与使用
味精的主要成份是谷氨酸钠,按谷氨酸钠的含量分为若干种规格,其中99%的是结晶呈针状或粒状,其余几种是用不同量的精盐和味精混制而成的粉状体或混盐结晶体。味精的质量标准:具有正常味精的色泽、滋味,不得有异味及夹杂物。味精的掺假可从外观上进行初步判断,因味精有固定的结晶形态,掺入粉末或其他形态的盐类即可看出;对于白色粉末状的味精可取等量味精和食1盐用等量等温热水同时溶解来判断,二者完全溶解速度不同,味精要快些,而淀粉遇热水会发生糊化现象,从中可判断出加入大量食1盐或淀粉的掺假品。如果消费者在鉴别时发生质疑,可到当地质检机构进一步化验确定。
一、味精颗粒形状一致,色洁白有光泽,颗粒间呈散粒状态,稀释至 1:100的比例口尝仍感到有鲜味。
二、劣质味精颗粒形状不统一,大小不一致,颜色发乌发黄,甚至颗粒成团结块,稀释至1:100的比例后,只能感到苦味、咸味或甜味而 无鲜味。
三、常见的味精掺假物主要有食1盐、淀粉、小苏打、石膏、***镁、***钠或其它无机盐类。





二、调味品行业产品大数据及行业现状分析与预测
(一)酱油和调味酱1高1端化消费趋势明显,大单品战略取得成效。参展的企业中,酱油和一级产品占91%,其他等级产品占10%,高1端酱油参展的比例在增加。调味酱产品的价格区间比较大,从几元钱到上百元不等。参展产品价位在30元以上的数量同比增多,也反映了高1端化的发展趋势。
(二)轻餐饮为复合调味料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消费需求的提升,在琳琅满目的餐饮行业中,独具特色、装修时尚的轻餐饮店不断兴起。这类型餐饮让厨房操作更加快捷和便利,并能够实现口味的统一和标准化,这就为服务于这类餐饮的调味料开发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本土品牌占据优势。在调味品行业中,民营企业占比约80%,其次是国企,外企和中外合资形式。本土品牌在中国调味品品牌中,依然具有优势,因为本土品牌的产品工艺与配方更适合本地口味和消费需求。
(四)资本活跃度攀升。参展企业中上市企业占总数的9%,比例虽然不高,但是各个产业的都已上市或者正在谋求上市。
(五)老品牌文化交相辉映,营销与宣传方式更加丰富。参展企业品牌中,新兴品牌占73%,老品牌占27%。近年来,行业内新发展企业比例增多,品牌影响力也逐步提升,整个调味品市场发展的活跃度在提高。从地域分布来看,老企业多集中于华东和华南地区。
(六)产品包装契合渠道需求,逐渐告别“黑、黄”时代。
(七)主流的产品价格上扬。调味品价格有逐步上涨的趋势,一部分原因是原材料、生产制造人工等成本的提高,另一部分原因是产品品质提升及消费需求的变化。
(一)调味品行业统计整体情况
根据2014-2016年中国调味品行业品牌企业100强数据显示:2014年(68家企业)、2015年(75家企业)、2016年(85家企业)的总产量分别为739.1万吨、838.8万吨、926.2万吨,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0.5%、8.5%、7.1%;总销售收入分别为501.1亿元、575.1亿元、612.3亿元,调味品加工,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2.6%、11.6%、6.1%。2016年销售收入的同比增长率,在多年两位数增长的情况下,调味品代工价格,已降到个位数。
近三年,产量名的企业和排序均没有改变,依次为海天、美味鲜、李锦记。销售收入名企业没有变化,调味品代加工,排序出现了调整,2014年、2015年销售收入名为海天、太太乐、李锦记,2016年调整为海天、李锦记、太太乐。
近三年,产量和销售收入名企业变化不大,但企业之间差距较大,增长速度不一。2016年,名企业产量从228万吨到20万吨不等。鹤山东古的增长速度快,为19%,酱料代加工批发,山西水塔增长速度慢,只有0.72%;销售收入从120亿到10亿不等,美味鲜增长速度快,为12.18%,有两家企业出现负增长。
2016年,统计内的13家上市企业(含新三板),生产产量占统计总量的46%,同比增长率为8.2%,销售收入占统计总量的38%,同比增长率为8.7%。
酱料代加工批发-调味品代加工-星源食品(查看)由无锡市星源食品厂提供。无锡市星源食品厂是江苏 无锡 ,调味酱的见证者,多年来,公司贯彻执行科学管理、创新发展、诚实守信的方针,满足客户需求。在星源食品厂***携全体员工热情欢迎各界人士垂询洽谈,共创星源食品厂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