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壮乡铜鼓制作工艺考究,用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锡、铝合金等铸造。面、胸、腰、足、耳五部分浑然一体。鼓身上段为胸,中段是腰,下段是足,腰间有两对鼓耳。铜鼓大小、轻重不一,鼓面多铸有太阳纹、翎眼纹、云纹、乳钉纹、栉纹、游旗纹等纹饰。按照名史家黄现璠所撰《铜鼓及其花纹的新探索》一文中所言,铜鼓的花纹,反映如下几个意思:
(一)反映对自然现象的崇拜
壮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中,对于阴阳雨雪的变化,知道与太阳有密切关系,但不了解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 原因,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对太阳极为崇拜,壮族民间传说中还有“太阳与月亮的传说”。解放前有的壮乡还挂着“日月牌”。故鼓面正中必画以太阳,反映了农业生产必需阳光。
(二)反映对雨水的渴望












古代壮族氏族酋长,由人民公仆变作人民主宰.正如上述尝以铜鼓为表征,《南史·欧阳頠传》载:‘钦南征夷獠,擒陈文彻,所获不可胜计。献大铜鼓,累代所无,頠预其功,还为直阁将军。’可见古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掳得铜鼓后,表示胜利。少数民族失去铜鼓.表明失去统治权。广西其他少数民族没有这种风俗,足以证明铜鼓是壮族铸造。”[2]




















广西壮乡铜鼓很大部分有明确的发现地点,有的有丰富的共存,有的有明显的年代标识,为铜鼓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标尺。如1977午在田东县祥周锅盖岭出土一面残铜鼓,伴出有铜剑、铜戈、铜矛、铜斧等青铜器,其铜戈、铜矛、铜剑都有明显时代特征,可以推定这些器物同出于一座战国时代墓,因而也就确定这面铜鼓制作的时代为战国晚期。1976年秋在贵县罗泊湾一座大型土坑木椁墓出土完整的铜鼓两面和已改制成三足铜案的铜鼓一面。这三面铜鼓都属石寨山型,共存的一千余件,经过分析比较,确定这座墓的时代屑西汉初期,三面铜鼓当然也就是西汉前期或更早一些时候制作的了。1972年在西林县普驮粮站出土四面铜鼓,同时伴出青铜器、玉石器四百多件,通过对比研究,确定它们属西汉前期。1955年春,在贵县高中一座土坑木椁墓里出土一面铜鼓,同出的随葬品还有铜壶、铜釜、铜博山炉、铁戟、陶壶和五铢钱等,可以确定它为西汉晚期。这些发现,补充了云南滇池周围石寨山型铜鼓的序列,也为石寨山型铜鼓自填池地区东传的时代和分布地域找到了可靠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