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酸改性是一种经典的粘土改性方法,采用酸改性海泡石作为FCC催化材料的工作很少见报道。海泡石的酸改性脱镁历程就单位晶胞而言是从八面体层边缘位置开始逐渐向内部深入;就整个纤维体而言,是部分滑石片段单元完全脱镁引起晶内连通并向中孔发展,从而导致比表面和孔容积的增大,将其开发为FCC催化材料显然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催化剂的性能。
他们指出酸改性海泡石的抗钒作用较改性前有所提高。由此可见,若要使海泡石有利于催化裂化反应,对海泡石进行酸改性增强其表面酸性,同时改性后海泡石的特殊结构和镁离子的存在有利于抗钒作用而成为很好的金属净化剂。
总之,对天然海泡石及改性海泡石微观结构的研究,前人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对其本身所具有的催化性能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解释。目前研究工作的***已转移到以海泡石为载体的催化剂的研究。金属负载于海泡石上比负载于其它载体上具有更高的活性,主要是因为海泡石具有较大的比表面和孔容积,吸附性好,结构内部有很多微孔,能使金属粒子很好地分散,使金属颗粒保持细分散状态,因而提高了催化活性。

改性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海泡石脱镁率的影响
固定A13*浓度(0.5 molL)、固液比(1 :20 (g/mL))和反应时间(2.5 h),考察改性温度对海泡石脱镁率的影响,如表2-5所示。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海泡石的脱镁率稍有增大。这可能是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海泡石中的镁氧化物溶解加快,导致海泡石的脱镁率增大。固定A1*浓度(0.5 molL)、固液比(1:20 (g/mL))和反应温度(室温),考察改性时间对海泡石脱镁率的影响,如图2-6所示。结果表明,海泡石的脱镁率随反应时间的延长缓慢增大,这说明海泡石的离子交换过程是一一个渐进反应过程,随着时间的延长,Al逐渐取代Mg2+,进入到海泡石晶格内,导致脱镁率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