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真正科学地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划分发展阶段,迄今尚未适当解决。目前社会公认的有如下几种划分。
按生理特点划分:新生儿(0~1个月),乳儿期(1岁以内),***期(1~3岁),***期(3~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期(11~15岁),青年期(14~17岁),成年期(18岁以后)。
按教育学制划分:先学前期(托儿所,3岁前),学前期(3~7岁),学龄初期(6~12岁),学龄中期(11岁~15岁),学龄晚期(14岁~18岁)。
按儿童活动形式的转变划分(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直接情绪***往活动(0~1岁),摆动实物活动(1~3岁),游戏活动(3~7岁),基础学习活动(7~11岁),社会***活动(11~15岁),***学习活动(15~17岁)。

***心理健康的培养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健康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佳状态。”综合来看,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心理健康者也不是对任何事物都愉快的接受,而只是在对待环境和问题的反应上,能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的适应倾向。
联合国曾经于1959年颁布了“儿童基本权利宣言”《宣言》着重于满足儿童在生活、营养和受教育方面的需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孩子心理如何疏导,人们对儿童健康,以及认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国际心理学会议认为儿童心理权益有加强之必要,因而于1979年国际儿童年提出了“儿童基本心理权益宣言”,并明确指出,儿童应当享受“个人身份”“心理安全”“从游戏和想象中学习”“免除身体受伤害的恐惧心理”“被鼓励”“培养愉快人际关系”“个人优点不断成长”“恰当决断”“适应教育“”享受***服务“等十个方面的基本心理权益,以唤起公众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注意,把维护儿童心理健康和发展提高到了重要的位置。

影响5岁***有意说谎行为的因素分析
2.“异化”的教育方法
***“异化”的教育方法所带来的消极的“榜样作用”是造成***有意说谎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好孩子”和“坏孩子”之别。5岁***的思维方式与***不同,他们的思维形象直观,很难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如果***认为“好孩子”不能做错事.做了错事就是“坏孩子”,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容易通过有意说谎使自己成为***眼中的“好孩子”。
第二,“承认”的惩罚。***做了错事后,***先是承诺只要诚实就不惩罚,可是当***诚实地承认错误后,***不但不原谅他们,反而加倍惩罚,***就会产生“诚实还不如说谎”的想法。
第三,***的“错爱”。由于教师的“偏爱”和家长的,“溺爱”,他们常以优厚的物质奖励来鼓励***良好的社会行为,但评价指标却模糊而缺乏客观标准,使***常常通过有意说谎来获得奖励。
第四,对有意说谎的“庇护”。***发现***有意说谎后,没及时进行制止,而是隐瞒或庇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