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酸改性是一种经典的粘土改性方法,采用酸改性海泡石作为FCC催化材料的工作很少见报道。海泡石的酸改性脱镁历程就单位晶胞而言是从八面体层边缘位置开始逐渐向内部深入;就整个纤维体而言,是部分滑石片段单元完全脱镁引起晶内连通并向中孔发展,从而导致比表面和孔容积的增大,将其开发为FCC催化材料显然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催化剂的性能。
由于天然海泡石存在表面酸性弱,通道小和热稳定性差等缺陷,一般都要对其进行改性以提高其性能。其中酸改性是使用较多的-种方法,通过酸改性可以增强海泡石的热稳定性64,提高海泡石的催化性能[65)和表面反应能力667。关于海泡石的A1改性还很少有报道,由于海泡石中铝含量甚少,镁含量稍偏高, .不利于作为基质成分,发挥其性能,所以对海泡石进行适当的铝改性显得犹为重要。

酸改性海泡石结晶水的变化
海泡石结构中通常存在三种形式的水:羟基水,位于硅氧四面体带和阳离子八面体带之间:吸附水,赋存于结构空洞或通道内,无固定配位位置,与周围离子之间靠分子键结合;结构水,受Mg2*离子束缚较强的水分子,位于结构空洞壁上,参加八面体配位。这三种形式的水对海泡石性质的影响有很大不同。当海泡石样品加热时,上述 三种水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脱除。图2-6中a、b和c依次为海泡石样品Sep-16和Sep-26的热重分析图,Sep-0 样品的失重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 50~110°C 失重约6%,吸附水脱出,此外这一-阶段失重还取决于相对湿度; 212~307 °C失重约1.1%,结晶水脱出,这是四个结晶水中两个连接较弱的水分子失去的缘故。此时,海泡石的结构开始塌陷,导致另外两个连接较强的结晶水被坍塌的通道包围,从而需要在更高的温度区间400-600°C (失重约2.8%)失去; 608- 710°C失重约5.2%; 809~ 903°C失重约1.2%,这是Mg- OH基之间发生脱水缩合反应,失去结构水。样品Sep-16和Sep-26的吸附水脱出阶段的失重行为与Sep-0相似,但结晶水和结构水脱出阶段明显不同,并且很难区分出失水区间,失水速度也相对变慢,这说明酸处理增强了海泡石的热稳定性64。由此可见,酸改性海泡石不但对结晶水的含量,而且对结晶水与镁离子的键合力大小都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