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VOCs吸附法治理工程为例,其由主体工程和辅助工程组成。主体工程包括废气收集、预处理、吸附、吸附剂再生和解吸气体后处理单元(如有脱附,下面讲解均含脱附)。若治理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物时,还应包括二次污染物治理设施。辅助工程主要包括检测与过程控制、电气仪表和给排水等单元。
在进行工艺路线选择之前,根据废气中VOCs的回收价值和处理费用进行经济核算,优先选用回收工艺。治理工程的处理能力应根据废气的处理量确定,设计风量宜按照大废气排放量的120%进行设计。吸附装置的浄化效率不得低于90%。
连续稳定产生的废气可以采用固定床、移动床(包括转轮吸附装置)和流化床吸附装置,非连续产生或浓度不稳定的废气宜采用固定床吸附装置。当使用固定床吸附装置时,宜采用吸附剂原位再生工艺。
当废气中的有机物具有回收价值时,可根据情况选择采用水蒸气再生、热气流(空气或惰性气体)再生或解吸再生工艺。脱附后产生的高浓度气体可根据情况选择采用降温冷凝或液体吸收工艺对有机物进行回收。
当废气中的有机物不宜回收时,宜采用热气流再生工艺。脱附产生的高浓度有机气体采用催化燃烧或高温焚烧工艺进行销毁。
当废气中的有机物浓度高且易于冷凝时,宜先采用冷凝工艺对废气中的有机物进行部分回收后再进行吸附浄化。
选择废气治理方案的几个基本要素:根据废气成分(是否含有水分、固态物、油状物,及处理难易程度)、浓度(高、低)、排放形式(连续或间歇排放)选择处理方案。
催化燃烧技术的产生及发展概况
我国古代以发酵的方法酿酒和制醋,成为人类利用生物催化剂或催化剂的开始。直到18世纪,才出现了有关非生物催化的应用与研究。1740年,rto蓄热焚烧炉,英国医生Ward,硫磺和硝石一起燃烧制***;1746年,Roe,J铅室代替玻璃容器,对Ward的方法进行了改进,这是工业上采用CO催化剂的开始;1806年,法国的Clement,N.和Des-ormes,C.B.阐明了在氧化氮作用下,rto燃烧设备,SO2转化成SO3的机理;1816年,英国化学家D***y,H.发现铂能促进和醇蒸汽在空气中的氧化。
1836年,贝采尼乌斯(J.J.Berzelius)提出了"催化"和"催化剂"的概念,于是人们对催化现象的观察和系统研究也于19世纪开始了。1895年奥斯特瓦尔(W.Ostwald)从理论上推断出了"在可逆反应中,催化剂仅能加速化学反应,佛山rto,而不能改变化学平衡"而获得了1909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20世纪初,催化合成氨技术的工业化,使催化原理的研究出现了一个高峰,也可以说是催化化学中的里程碑。
1913年哈伯(F.Haber)等人利用天然磁铁矿,发明了双促进熔铁氨合成催化剂,利用原料气循环使用的流程,实现了合成氨的大规模工业生产。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多相催化工业技术经历了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的石油炼制技术的大发展(如催化裂化、加氢裂解、催化重整和异构化等);70年代至80年代,是石油化工的大发展阶段(如新型择形Z***-5分子筛催化剂用于异构化、歧化和芳烃化过程等);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出现了环境催化技术的大发展,例如催化消除氮氧化物(NOx)、硫氧化物(SOx)、可挥发性有机组分(VOCs)的催化氧化。
废气经预处理装置处理后进入活性炭吸附箱,此时有机废气经过活性炭时溶剂被吸附在活性炭表面,而洁净气体由后置引风机排空。
活性炭吸附废气中的是非常适合的。这是因为其他吸附剂具有一定亲水性,能吸附气体中的水分子,而对无极性或弱极性的,吸附率低:而活性炭则相反,它具有疏水性,对有较高的吸附效率。
利用活性炭多微孔的吸附特性吸附有机废气是一种的工业处理手段。活性炭吸附装置采用新型活性炭,该活性炭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大,吸附能力强,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rto废气处理,净化达80%。有机废气通过吸附装置,与活性炭接触,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被吸附在活性炭表面,从而从气流中脱离出来,达到净化效果。从活性炭吸附装置排出的气流已达排放标准,可直接排放。
rto蓄热焚烧炉-佛山rto-天清佳远由广东天清佳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行路致远,砥砺前行。广东天清佳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成为与您共赢、共生、共同前行的战略伙伴,更矢志成为废气处理设备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与您一起飞跃,共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