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变教养观念,尊重***心理权益,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教育行为上。
理解***、尊重***、解放***是我们转变教养观念的有效措施。我们要将***视为一个***的整体来对待。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对***的心理发展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引导。教师应成为维护儿童心理权益的,用亲切的微笑驱散***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的胆却,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许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如:对待单亲或性格内向的孩子,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他们讲话要亲切和蔼,多鼓励,慎批评,让他们敞开心扉,在接受爱的同时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们树立起做人和学习的自信心。在对待固执、任性的***时,则应对其循循善诱,而不是横加干涉,或按教育者的愿望行事,使其产生逆反心理,使教育结果不如人意。
儿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真正科学地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划分发展阶段,迄今尚未适当解决。目前社会公认的有如下几种划分。
按生理特点划分:新生儿(0~1个月),从小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心理,乳儿期(1岁以内),***期(1~3岁),***期(3~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期(11~15岁),青年期(14~17岁),成年期(18岁以后)。
按教育学制划分:先学前期(托儿所,3岁前),学前期(3~7岁),学龄初期(6~12岁),学龄中期(11岁~15岁),学龄晚期(14岁~18岁)。
按儿童活动形式的转变划分(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直接情绪***往活动(0~1岁),摆动实物活动(1~3岁),游戏活动(3~7岁),基础学习活动(7~11岁),社会***活动(11~15岁),***学习活动(15~17岁)。

5岁***有意说谎的原因与对策
(二)客观因素
1.“模仿”的强化
“模仿”是***从他人身上获取某些信息的重要途径,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以及相似性程度等因素决定了***有很强的模仿行为:5岁***具有明显的“镜子行为”.***不经意的***、随口的承诺会让***误认为说谎是有趣的事,从而进行模仿。在***的社会生活中,有许多来自***特别是父母的“社会性参照”!当***犹豫、徘徊于该不该这样或那样做时,他们会趋向于向***寻找答案。如果来自***的参照是“无所谓”,或视而不见、闭口不说!***可能会自以为是地加以模仿.下次遇到同样情境,他们甚至不再参考***的意见。此外,***之间相互模仿说谎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有意说谎的动机和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