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学钢琴的孩子,不仅要由家长陪同上课,练琴也多有家长监督。,钢琴老师固然是教学的主导因素,但家长却是天天与孩子在一起的。于是,家长在业余钢琴学习中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环节。孩子学钢琴,家长应当起什么作用?,的确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有三种情况,是不利于学习的:
一种:家长代替太多。理应学生自己努力去做的事,却由家长代劳了。比如认谱,这是完全可以、而且也是应当由学生自己去熟悉的事。但却有这样的学生,学了几年钢琴了,还不认识音,也不认识音符(几拍),键盘也不认识。课程特点:1、开创全新钢琴启蒙教育模式,让学员们快乐的弹钢琴。这说明平日练琴时,这些事都是家长告诉他的,不必自己费心。结果好几年天天面对的音符,却还不熟悉,甚至并不真正认识。
第二种:因急于求成而对孩子施压过分。事事强制按家长的意志办。这种家长很可能受到了贝多芬小时候挨打的故事的影响。时间久了,很容易导致学生学琴的逆反心理。
第三种:完全不过问的态度。对于少数理解力、自觉性都好的孩子,这样的态度并不错。问题是更多的孩子(幼小的孩子),不太可能完全理解老师的全部要求。这时,家长的协助、提醒是有益的,但家长却放弃了这一点。
从三种不理解的情形中,我们就可以推出家长应取的正确态度:
第|一,不要代替学生的学习。还以认谱为例,让孩子自己去认,不要替他说出音名,找到键盘。如果一首曲子有错,可以告诉她有错音,但不要告诉错在哪,让他自己找。钢琴的特殊性还在于就是一对一教学,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指导,更有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更有如何正确的学习,正确的对待困难,甚至对性格、气质上的影响和熏陶。实在找不到,可以逐渐缩小范围,告诉他那一段内有错,或这一句内有错,或这小节内有错,直到告诉他那个音错了。但正确的音是什么,就一定要由学生自己解决。
第二,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觉得自己明白了的孩子也必须立刻明白。精心想来,弹钢琴并不简单:又是技术,又是艺术,又是双手,又是双脚,要求孩子协调好这一切,够复杂的了。有缺点,是正常的。一个缺点克服了,另一个又出来了;新的缺点克服了,旧的缺点又回来了。当然,各人对音色的认识不尽相同、有些差异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超出一定的范围。应当说,这都不足为怪。只要是在认真克服缺点,哪怕步子慢一点,但终究积少成多,取得可观的进步的。
联系人:张老师。 地址:南宁市北湖唐山路口华基商业中心六楼(南师附小对面)。
南宁音妙传播中心主要开设课程:“新概念钢琴课程”。学习对象:4岁以上儿童、青少年、***。
上课形式:一对一上课,电话咨询可获免费试课体验。
电话咨询客户可免费上体验课,体验课满意再选择报名。
现在赶紧预约试课吧!。
公车路线:6路,30路.74路.80路.16路.91路.206路.44路.38路.74路.218路. 到北湖唐山路口下车
孩子上钢琴课时,弹得没有象在家练习时那么好,是不是正常的?
一般是正常的。但也有的学生,在老师面前比在家里弹得反倒好些,也是正常的。
为什么说两者都是正常的?这种现象涉及到演奏美学上的一个道理。
大家知道,钢琴谱是固定不变的。那里记录了作曲家的意图,指示了音乐的基本性质。不过这种对“意图”和“性质”的记录,并不能象工业产品设计图纸那样,每次造出的产品都不是一模一样。同一乐谱的不同人的弹奏,以及同一人的每次弹奏之间,实际上都是不同的。即使孩子的接受能力较强也要养成唱谱的同时手指指着曲谱视唱和的习惯。这些不同,是因为演奏者的个性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不同,也与特定场合下弹奏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具体的,则表现在力度、速度、音乐的语气、音乐的色调等方面的微小差异上。
但是,乐曲的基本面貌又必须是相同的,人们听就知道,他们弹的是同一首乐曲,不是不同的乐曲。
钢琴演奏的吸引人之处实际上就是在这同与不同之间的,这就是理论上称之谓“二度创作“的魅力之所在。
当然,钢琴家们弹奏同一首乐曲之间的不同,主要是艺术个性的不同,不是好坏之别;而孩子在钢琴课堂上弹得比在家里差,却可能是因为没练好。不过,本质上,换了个场合弹得不一样了,都不是奇怪的事情。
现在赶紧预约试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