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生境
该种原产中国,亚洲、欧洲和美洲常有栽培。中国分布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甘肃、新疆、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生长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区、丘陵或平原。广为栽培。
折叠编辑本段生长习性
枣生长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区、丘陵或平原, 属于喜温果树,产区年均温15℃左右,芽萌动期温度需要在13-15℃,抽枝展叶期温度在17℃,开花坐果期温度在22-25℃,果实成熟期温度要在18-22℃。枣树耐旱、耐涝性较强,但开花期要求较高的空气湿度,否则不利授粉坐果。另外,枣喜光性强,对光反应较敏感,对土壤适应性强,耐贫瘠、耐盐碱。但怕风,所以在建园过程中应注意避开风口处。
繁殖方法
嫁接
嫁接方法主要有木质芽接和枝接(枝接多采用皮下接)。其嫁接技术要点,归纳起来为六字要领:"鲜",接穗保持新鲜,无失水。"平",接穗削面要平。"准",接穗和砧木形成层要对准。"紧"、接好后要缠严绑紧。"快"操作速度要快。"湿"、嫁接后要埋土或套塑料袋保持湿度。同时在嫁接前5-7天,对砧木苗圃进行灌i水,使易于离皮。
断根
选择优良品种的自根植株,发芽前在树冠外围挖宽30-40厘米以下、深50厘米左右的沟,切断直径2厘米以下的根,在断根沟内施有机肥料,随即回填。生长季节可发出根蘖苗,第二年春季挖出根蘖苗,采用ABT生根粉或其它激i素处理,归圃栽植,培育壮苗。
根插
在秋末结合秋耕从健壮枣树上采根,剪成长20-30厘米,直径1-4厘米的根穗,在地窑内藏沙。第二年春季开沟育苗,根穗以倾斜45角插入沟内,上露地面2厘米,插后随即浇水。根穗采用生根激i素处理,塑料薄膜覆盖,其效果更好。
组培
截止到2008年甘肃省在组培育苗方面均取得了成效。甘肃农业大学园艺系在武威、景泰、酒泉等地的科研推广部门已具备生产组培育苗的技术、设备和条件。
对枣离体快繁的若干因素分析研究,选出了适其离体快繁的外植体-早春水培的嫩枝茎段,启动培养基为H94 IBA0.1毫克/升 NG15毫克/升的固体培养基中加H66营养液的固液两相培养。继代培养基为H66 NG20毫克/升 IBA0.1毫克/升,继代培养30天,平均增值系数为4。生根培养基为H94 NG3-8毫克/升 IAB0.1毫克/升,生根率为90%。在***培养室内培养20天后,置于日光温室再培养10天左右,然后打开瓶塞炼苗3-4天,用青河沙过渡移栽法移栽,成活率可达96%。
枣在中国的文字记载就有三千多年。关于枣的古老的著述大概出现于《诗经》,在《诗·豳风·七月》中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魏风》中有"园有棘,其实之食。"《小雅》中有"营营青蝇,止于棘。"《秦风》中有"交交黄鸟,止于棘。"棘,指的就是枣树。儒家经典对枣的记述更为详尽,《周礼·天官·笾人》里讲"馈食之笾,其实枣、卤、桃、榛实。
"《仪礼·聘礼》中说,枣、栗还是古代诸侯相互借路相互问候之际,带给掌管朝觐官员的礼物,用两个容量各盛一斗二升的上边有盖的方竹簋,一个装满枣,一个装满栗,一齐献上。《仪礼·既夕礼》上说,在土葬前一次哭吊的晚上,祭品种要有枣糗、栗脯。《仪礼·特牲馈食礼》和《仪礼·有司》中讲,诸侯及下边的官吏--士,每月初一祭庙,祭品种除有规定的牲畜外,均有枣和栗,而且枣栗由谁摆放,都有讲究。再以后《战国策·燕策一》记载:苏秦游说六国时,对燕文侯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实于民,此所谓天府也。
"这说明枣是当时燕国北方的经济命脉,是帝王考虑治国安帮国策的依据之一。对于枣树的栽植培育,《广物博志》有记载:"周文王时,有弱枝枣甚美,禁止不令人取,置树苑中。"《齐民要术》的记载更为详实:"选(枣)好味者,留栽之,候枣叶始生而移之。""枣性坚强,不以苗掠。"《尔雅·释木》是中国***部记录解释枣品种的书,其记录的周代枣品种已有壶枣、要枣、白枣、酸枣、齐枣、羊枣、大枣、填枣、苦枣、无实枣等十一种。到元代,《打枣谱》中记录定型的枣品种多达七十二种。到清代乾隆时期,《植物名实图考》所记录枣品种达到了八十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