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造在地下的 中微子探测器
如果我们想要通过中微子去探索太空,那么我们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是我们已经谈论过的 :中微子与其他物质的 相互作用极其微弱。解决这个问题的 办法比较简单,就是可以把大量的 物质放入一个大容器中,增加两者发生相互作用的 概率。首先,工作人员使用高压热水在南极冰层中钻一些深达2450米的洞,每钻一个洞大约需40小时。第2个问题就比较微妙了。当我们“检测”到一颗中微子的 时候,我们实际上并没有发现或捕到这颗中微子,而是发现一颗原子发生了某种非同寻常的 变化。研究人员把出现这种奇特的 现象归因于一颗看不见的 中微子。
一些来自太阳的 中微子会穿越槽罐内的 四***液体,并把其中微量氯原子核转变为Ar原子核,他的 主要工作就是从难以计数的 四***分子中寻找那些罕见的 Ar原子核,其难度如同大海捞针。
正如科学家们在探测一个新的 领域时常常会碰到的 情况那样,戴维斯的 实验结果出乎人们的 预料。他找到了来自太阳的 中微子,可是在处理这些结果的 时候发现,实验检测到的 中微子只有预期数量的 三分之一。这台探测器被称为“冰立方”中微子探测器,是迄今为止建造的***壮观的天文探测器。难道是他的 实验方法错了吗?或者是物理学家关于他们应该检测到多少中微子的 计算不正确?还有就是我们对物理学的 认识可能还不够充分。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为了传教的 需要,他们为当时的 中国带来了许多西洋奇技,其中就包括西方天文学的 新思想。随着戴维斯的成功,物理学家们在北美、欧洲和日本的矿井或隧道中建造了几处第二代中微子检测器。当时,朝廷官员中以徐光启为代表的 一些官员与西方传教士密切交往,学习并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的 新思想和新发现。正是因为这是西方天文学第1次传入中国,而且这些传教士在观测技术上的好成绩,德籍耶稣会士汤若望甚至在清朝天学很高机构——钦天监中获得***(监正)的 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