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K55280AA002HR2
在技术进步历***,发生过***的工人***机器的“卢德运动”,其将工人对机器的敌视态度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后来的产业革命或生产技术进步过程中,通过工会***、福利制度等劳工保护制度,工人的基本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工人也不再将其与机器的关系简单视为“敌我关系”。
当前,“机器换人”或自动化生产代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观念已经被工人普遍接受。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大约71.5%的一线生产工人认为新机器或新技术影响(甚至威胁)自己的工作岗位合理,给出的原因集中于企业生产机器化自动化代表的是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无法阻挡。只有19.7%的一线生产工人认为不合理,但却没有给出理由。
当问到应该如何来应对可能发生的失业或技能过时问题时,74.8%的一线生产工人选择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尽管被调查工人对“机器换人”的态度积极乐观,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机器换人”过程虽然渐进,但并不平衡,工人的处境并没有因为自动化生产而发生实质改变。
“机器换人”还没有与工人***关心的工资报酬问题直接联系起来。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88.57%的被调查职工认为,企业采用机器化或新技术后,自己的工资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显著变化,甚至有5.71%的人认为工资福利减少了。而且,绝大多数的技术人员也认为自己的工资福利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6GK55280AA002HR2
这其中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重要问题:首先,工人显然不认为由集体协商带来的工资增长与自动化生产有关联,这说明“机器换人”问题还没有进入劳资集体协商的议题范围,没有成为一个可以进行讨价还价的选项;其次,通过培训产生的操作新机器所需要的技能提升,并没有增加工人的工资报酬(91.2%的一线生产工人经过培训后工资并没有增加),这说明工人技能提升与报酬获得相分离,这种分离或者源于技能要求并不高,或者源于企业技能工资体系不合理。
自动化生产并未改变工人长时间加班现象。在我们的调查中,一般情况下,一线生产工人周一到周五平均工作时间约为9小时,周六平均工作时间为6.8小时,周日平均工作时间约为2.6小时,整体略长于企业职工。但并非所有企业都依靠长时间加班来保障工人工资,例如D企业,周一到周五职工平均工作时间为8小时,而周六工作时间平均为3小时,周日休息。
技能提升并未带来工人车间谈判力量的增加。一般认为,技术工人或拥有技能的工人,因为掌握着企业生产所必须的技能,以及这种技能需要较高的培养成本,所以具有较强的车间谈判力量。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企业中除了少数进行编程、研发和调试机器设备的***工程师外,其他占大多数比例的技术人员或拥有多技能的工人都不具有很强的谈判力量。在企业自动化升级过程中,尽管工人的操作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但机器操作相对简单化和工人的可替代性大大降低甚至消解了技能可能赋予工人的谈判力量。
6GK55280AA002HR2
随着科技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有企业管理人员表示,对一般的生产线工人来说,“自动化程度越高,操作相对越简单”,“对于技术和知识能力,中技(中级技工)就够了”,“只要四肢健全、心智健全都可以胜任”,因此企业在招聘时,往往更在乎应聘者的态度和学习能力,而不强求拥有高技能或高学历。“对于现场员工来说,公司是没有学历要求的。说白了,只要你是人,只要你是正常人,只要你是个有***意识、无身体缺陷的人,就可以了。”
操作简单化是工人高度可替代的必要条件。本文前面提到的多能工制度和轮岗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其在促进工人掌握多种技能的同时(一线生产工人也被要求掌握一些基本的机器***和维护技能,可以解决一般的小机器故障,而大故障则需要请机器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或外包的***维修公司技术人员解决),也让工人的技能逐渐失去了“独特性”,***终结果是“没有任何人不可替代”。
与工人的判断一致,由“机器换人”所代表的技术进步无法阻挡,也不可能去阻挡,但这并不表示在此过程中,工人只能等待“被换”,或者做好准备“被替代”。“‘换人’是对企业管理***大的挑战”,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像我们所调查的企业一样,虽有不足,但仍然通过渐进策略和一系列制度机制保障,在短期内避免因为“机器换人”而引发劳资冲突。
但是,这种将工人放置于被动地位而以自动化生产为中心的不平衡渐进过程,带有劳资关系冲突“隐患”。长期来看,企业转型升级的可持续进行,还需要充分考虑“机器换人”过程中的工人,尤其是当工人已经具有较强的权利意识和行动能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