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氏体不锈钢及其焊接特点
奥氏体不锈钢是应用广泛的不锈钢,以高Cr-Ni型普遍。目前奥氏体不锈钢大致可分为Cr18-Ni8型、Cr25-Ni20型、Cr25-Ni35型。奥氏体不锈钢有以下焊接特点:
① 焊接热裂纹,奥氏体不锈钢由于其热传导率小,线膨胀系数大,因此在焊接过程中,焊接接头部位的高温停留时间较长,焊缝易形成粗大的柱状晶***,在凝固结晶过程中,若硫、磷、锡、锑、铌等杂质元素含量较高,就会在晶间形成低熔点共晶,在焊接接头承受较高的拉应力时,就易在焊缝中形成凝固裂纹,在热影响区形成液化裂纹,这都属于焊接热裂纹。
防止热裂纹有效的途径是降低钢及焊材中易产生低熔点共晶的杂质元素和使铬镍奥氏体不锈钢中含有4% ~ 12%的铁素体***。
② 晶间腐蚀 根据贫铬理论,在晶间上析出碳化铬,造成晶界贫铬是产生晶间腐蚀的主要原因。为此,选择超低碳焊材或含有铌、钛等稳定化元素的焊材是防止晶间腐蚀的主要措施。
③ 应力腐蚀开裂 应力腐蚀开裂通常表现为脆性***,且发生***的过程时间短,因此危害严重。造成奥氏体不锈钢应力腐蚀开裂的主要原因是焊接残余应力。焊接接头的***变化或应力集中的存在,局部腐蚀介质浓缩也是影响应力腐蚀开裂的原因。
焊接中的缺陷总结分析:
现象:焊缝在检查中焊缝的高度过大或过小;或焊缝的宽度太宽或太窄,以及焊缝和母材之间的过渡部位不平滑、表面粗糙、焊缝纵、横向不整齐,还有在角焊缝部位焊缝的下凹量过大。
原因:焊缝坡口加工的平直度较差,坡口的角度不当或装配间隙大小不均等而引起的。焊接中电流过大,使焊条熔化过快,控制焊缝成形困难,电流过小,在焊接引弧时会使焊条产生“粘合现象”,造成焊不透或焊瘤。焊工操作熟练程不够,运条方法不当,如过快或过慢,以及焊条角度不正确。埋弧自动焊过程,焊接工艺参数选择不当。
防治措施: 按设计要求和焊接规范的规定加工焊缝坡口,尽量选用机械加工以使坡口角度和坡口边缘的直线度和坡口边缘的直线度达到要求,避免用人工气割、手工铲削加工坡口。
在组对时,保证焊缝间隙的均匀一致,为保证焊接质量打下基础。通过焊接工艺评定,选择合适的焊接工艺参数。焊工要持证上岗,经过培训的焊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
多层焊缝在焊接表面一层焊缝是,在保证和底层熔合的条件下,应采用比各层间焊接电流较小,并用小直径(φ2.0mm~3.0mm)的焊条覆面焊。运条速度要求均匀,有节奏地向纵向推进,并作一定宽度的横向摆动,可使焊缝表面整齐美观。
现象:弧坑是焊缝收尾处产生下滑现象,不但减弱焊缝强度,还会在冷却过程产生裂纹。
原因:主要是在焊接终了时熄弧时间过短,或在焊薄板时使用的电流过大。
防治措施:焊缝收尾时,使焊条做短时间的停留或做几次环形运条,不要突然停弧以使有足够的金属填充熔池。焊接时保证适当电流,主要构件可加引弧板把弧坑引出到焊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