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灾逃生方法
火灾无情,当你被困在火场内生命受到威胁时,在等待消防员救助的时间里,如果你能够利用地形和身边的物体采取积极有效的自救措施,就可以让自己命运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为生命赢得更多的“生机”。火场逃生不能寄希望于“急中生智”,只有靠平时对消防常识的学习、掌握和储备,危难关头才能应对自如,从容逃离险境。各厂矿、仓库、码头、货场、高楼大厦、公共场所等人口稠密的地区有条件都应该安装。
一、绳索自救法:家中有绳索的,可直接将其一端拴在门、窗档或重物上沿另一端爬下。过程中,脚要成绞状夹紧绳子,双手交替往下爬,并尽量采用手套、毛巾将手保护好。
二、匍匐前进法:由于火灾发生时烟气大多聚集在上部空间,因此在逃生过程中应尽量将身体贴近地面匍匐或弯腰前进。
三、毛巾捂鼻法:火灾烟气具有温度高、毒性大的特点,一旦吸入后很容易引起呼吸系统衰竭,因此疏散中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起到降温及过滤的作用。
四、棉被法:用浸泡过的棉被或毛毯、棉大衣盖在身上,确定逃生路线后用快的速度钻过火场并冲到安全区域。
五、毛毯隔火法:将毛毯等织物钉或夹在门上,并不断往上浇水冷却,以防止外部火焰及烟气***,从而达到***火势蔓延速度、增加逃生时间的目的。
六、被单拧结法:把床单、被罩或窗帘等撕成条或拧成麻花状,按绳索逃生的方式沿外墙爬下。
七、跳楼求生法:火场切勿轻易跳楼!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住在低楼层的居民可采取跳楼的方法进行逃生。但要选择较低的地面作为落脚点,并将席梦思床垫、沙发垫、厚棉被等抛下做缓冲物。
八、管线下滑法:当建筑物外墙或阳台边上有落水管、电线杆、避雷针引线等竖直管线时,可借助其下滑至地面,同时应注意一次下滑时人数不宜过多,以防止逃生途中因管线损坏而致人坠落。
九、竹竿插地法:将结实的晾衣杆直接从阳台或窗台斜插到室外地面或下一层平台,两头固定好以后顺杆滑下。
室外消火栓如何***
一、为便于消防车取水灭火,消防水池应设取水口或取水井。取水口或取水井的尺寸应满足吸水管的布置、安装、检修和水泵正常工作的要求。
二、为使消防车水泵能吸上水,消防水池的水深应保证水泵的吸水高度不超过6m。
三、为便于扑救,也为了消防水池不受建筑物火灾的威胁,消防水池取水口或取水井的位置距建筑物,一般不宜小于5m,应不大于40m。但考虑到在区域或集中高压(或临时高压)给水系统的设计上这样做有一定困难。因此,本条规定消防水池取水口与被保护建筑物间的距离不宜超过100m。当消防水池位于建筑物内时,取水口或取水井与建筑物的距离仍须按规范要求保证,而消防水池与取水口或取水井间用连通管连接,管径应能保证消防流量,取水井有效容积不得小于一台(组)水泵3min的出水量。推车式泡沫灭火器适应火灾和使用方法其适应火灾与手提式化学泡沫灭火器相同。
四、寒冷地区的消防水池应有防冻措施,如在水池上覆土保温,人孔和取水口设双层保温井盖等。消防水池有***设置或与其它共用水池,当共用时为保证消防时的消防用水,消防水池内的消防用水在平时不应作为他用,因此,消防用水与其它用水合用的消防水池,应采取措施,防止消防用水作为他用。由于各种灭火器材内装的灭火剂对不同火灾的灭火效果不尽相同,所以必须熟练地掌握灭火器在扑灭不同火灾时的灭火作用。
一般可采取下列办法:
1.其它用水的出水管置于共用水池的消防较高水位上。
2.消防用水和其它用水在共用水池隔开,分别设置出水管。
3.其它用水出水管采用虹吸管形式,在消防高水位处留进气孔。
7.3.7本条基本保留原条文。室外消火栓种类有地上式、地下式和墙壁式。地上式室外消火栓外露于地面之上,结构紧凑、标志明显、便于寻找,使用维修方便,但不利于防冻也影响美观。地下式室外消火栓,可根据冻土层要求埋设于地下,进行防冻,不影响美观,但不便寻找。墙壁式室外消火栓安装在外墙。本规范推荐采用地上式室外消火栓,在防冻要求时,可采用地下式。墙壁式由于不能保证消火栓与建筑物外墙的距离,在使用时会影响消防人员的安全和操作,因此在高层民用建筑中使用时,其上方应有防坠落物的措施。现在很多人家里面都是笔记本电脑,以为笔记本电脑就不会被雷击,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瞬间高压,笔记本电脑的电压通过电源降低压力,出现瞬间高压时,就会把笔记本电源击穿,导致不能使用。
办公楼消防检测都检测什么
(一)火灾隐患的整改情况以及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
(二)安全疏散通道、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和安全出口情况;
(三)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情况;
(四)灭火器材配置及有效情况;
(五)用火、用电有无违规情况;
(六)***工种人员以及其他员工消防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消防安全***部位的管理情况;
(八)***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其他重要物资的防火安全情况;
(九)消防(控制室)值班情况和设施运行、记录情况;
(十)防火巡查情况;
(十一)消防安全标志的设置情况和完好、有效情况;
(十二)其他需要检查的内容。
防火检查应当填写检查记录。检查人员和被检查部门负责人应当在检查记录上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