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铜钟铸造于明永乐十八年,钟通高7.02米,直径3.40米,重约63吨,为目前我国发现重的铜钟。钟楼正南为一座与围墙相连的三联大门,中门内为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重建钟楼碑一通,螭首方座,碑首题额《御制重建钟楼碑记》,碑阳为经筵讲官户部尚书梁诗正奉敕敬书碑文,碑阴为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月京兆尹薛笃弼书的《京兆通俗教育馆记》碑文。





铸铜钟早在原始社会就作为一种礼器的钟出现了。后来随着青铜文化的兴起,在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钟。铜钟在古代时还和鼎一样是统治权利与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是佛门里的一件法器,在一些寺庙里经常会有铜钟。古人发生什么重大或紧急的事件时经常会以敲响铜钟来警示众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铜钟在不失其自身意义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化元素。

铸铜钟古代历史刚开始用于振军威,钟的节奏性强,它能表述大家的快乐愉悦,又可以在生产制造劳动中融洽大家的劳动步伐、在民族舞蹈中使舞步齐整幽美、在整训中使兵士步伐一致,以振军威,因此在劳动生产制造中必须这类传统乐器。《诗经》中有许多 诗文都记述了钟的弹奏。铜钟的制做慢慢精美,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大家对音阶、音律的了解日趋壮大,做为传统乐器的铜钟的制做也愈来愈精美,钟的大家族慢慢发展趋势出铙、钲、鎛、铎、铃等类型,他们的学界泰斗的将数个不一样振动频率的扁钟组成在一起的编钟,制做精致,有着的艺术价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