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文圆顶是供天文望远镜观测使用的球形屋顶,用于保护天文望远镜免受日晒雨淋,也是天文观测的标志。
天文圆顶可作360°方位旋转,天窗可作俯仰运动。这样,观测者可在任意方位进行天文观测。公司生产的天文圆顶,均系超半球结构;外幕采用不锈钢覆面(也可按用户要求采用其他材料),采用防锈铝覆面;内部为钢架结构,幕板与骨架采用锍钉锍接,重量轻,强度好;外观平整,燥声小,电源及开关控制采用滑环输入,绝缘性能好,操作方便;天窗运用采用电器及机械双重保护,安全可靠。在20世纪60年代初,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戴维斯首先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水中,这种粒子会发射出一个锥形的 浅蓝色光脉冲,称为“切伦科夫辐射”。在水的 周围,布满了一层层仪器,用于检测这种辐射。一颗中微子穿过水的时候,如果与遇到的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会产生一种带电粒子。大量的 水担任着靶体的 角色,可让中微子与它们发生相互作用;同时,这些水又起着介质的 作用,使得物理学家得以检测到这种相互作用。
利用天然冰层建造中微子探测器
如果要寻找来自太阳的 中微子,一槽罐液体就可以了。然而,如果要寻找那些来自深空的 剧烈事件(如超新星 爆发)产生的 中微子,一槽罐液体就不够用了,因为这些来自深空的 高能中微子十分分散,到达地球的 就很罕见了。
如何分辨这两类中微子?研究发现,来自大气层中的 中微子能量较低,不能穿越地球;而来自深空的 中微子能量较高,可以穿越地球。因此,天文学家只需要关注来自地球深处的 中微子就可以了。也就是说,这些中微子是由地球北极方向来的 。检测器就把闪光记录下来,地面的计算机根据记录下来的数据,可以重新构建出每一颗中微子的特性,并确定它们的能量及其来向。它们在深空被发射出来以后,在北极进入地球,贯穿了整个地球,才到达安装在南极的 检测器。实际上,这是把整个地球作为屏障,屏蔽掉了不想要的 背景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