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铜钟早在原始社会,作为礼器的钟就出现了。当时的钟或以木制,或以竹制,或以陶制,是一种简单的打击乐器。随着青铜文化的开始,在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钟。古代祭祀或宴飨时用的乐器。古属八音之一金类。由王孙钟上的铭文:“用享以孝,于我显祖文考。铸铜钟有三种类别,唐朝时期的“平直形”钟口铜钟,唐宋时期的“浅波形”钟口铜钟,以及明清时期的“喇叭形”钟口铜钟。明清时期大钟的钟壁在钟口处都有外扩,呈现出所谓的“喇叭形”;铜钟的壁厚,由唐钟的均匀分布,演变为从上往下逐渐增厚,避免了早期大钟重击易裂的缺点。





此铸铜钟通高83厘米、口径49厘米、厚2厘米、重77千克,钟体呈褐绿色,覆釜形,葵口;钟钮为双龙柄,钟肩表面浮印十二组云气如意纹,腹中部以云水波浪纹为母题,还铸有铭文、八卦、云雷等字纹;主纹饰上部环绕一周八卦纹,共五组,其中第二、四组各铸有“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铭文。铜钟下部铭文5组共54字行楷,每字1.8厘米,加标点为:“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回往平安吉祥如意者。”此钟形体古朴,饰纹优美,铸工精良。

金天德大钟自被置于北门角楼之上,便承担起了为淮城居民报时的使命,由淮安卫守门士兵专门派出一人每日负责撞铸铜钟。晨钟暮鼓,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的计时方法。钟楼撞钟报时,这在没有钟表计时的古代,对人们的起居劳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钟楼的钟声,是催促文武官员勤于政务,提醒百姓辛于劳作的号令。这在没有钟表计时的古代,对人们的起居劳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钟楼的钟声,是催促文武官员勤于政务,提醒百姓辛于劳作的号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