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语言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的大误区。语言只是沟通的工具之一,是孩子具备认知、情感、人际交往等基本能力后,他/她用来与别人沟通的工具。认知较差的孩子语言会长期处于模仿阶段,没有认知基础,孩子的语言无法拓宽。他们不知道要说什么,要怎么说;情感、感知异常的孩子语言进步缓慢,即使有语言也很难发展自主语言,因为他们不知道言语的作用,不知道为什么要使用语言;有时候,甚至可能会出现我们训练的孩子会叫“mama”,但却无法听到他/她面对母亲自主深情的叫一声“妈妈”。4、根据孩子的能力,制定普教和特教相结合的方案:比如上午去***园,下午去******机构。
孩子没有任何口语,有些家长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说话,强烈要求给孩子安排以训练发音为的课程,并拒绝参加任何其他课程。即便孩子出现语言,也有可能长期处于只会处于模仿单音节的阶段,而且只有在老师或家长要求下才会跟着模仿,连基本需求也不会用语言表达。当确认一切回答无误后,妈妈可以领着小朋友来到宝宝面前,并且让小朋友将玩具还给宝宝并道歉。
儿童发育迟缓症状***园是一个具有弹性的较为宽松的教育环境,***园保教结合,学习、生活、游戏融为一体,而小学则是以高度集中化的教学为主,其规范化和强迫性都超过了***园。
家长在选择学校时首先要考虑孩子的程度,其次要考虑家长的辅助能力。即便是程度好的孩子,如果家长缺乏足够的辅助能力和耐心,那么当孩子进入学校后,家长和孩子的生活和精神压力将会增大,反之,如果程度相对较差的孩子辅助做得很好,那么孩子在学校的生活也会收获和学习很多。很多家长不敢把孤独症儿童送去***园或者学校,大多是因为害怕宝宝吃亏却不会说。
我们能给予的帮助
1、透过实时的反馈,加强他正面而恰当的行为;
2、他需要别人为他解读每一个情境对他的意义,并教导他如何处理;
3、用浅白的语句帮助他明白事情的规律、因果的关系;
4、设计学习材料时,考虑他生可以易于利用旧有的知识或技巧去处理现在的问题,如维儿康在给孩子设计课程的时候,遵循三个不变的点,生活、社会和自然;
5、提醒他在不同的工作、事情及情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以便让他建立个人的记忆系统;
笔者从实际教学的经验中,提出关于进行社会故事的建议:
一、内容应符合学生能力:应符合学生的识字程度和学习能力,并求简明扼要。
二、不限文字,可大量运用可视化教材:除了文字叙述,也可配合图片、影片等,以符合学生用视觉学习的特性,让学生清楚知道要做的事务及应表现的行为。
三、订定学习步骤:订定明确的学习步骤,减少学生面对情境过度及无所适从的现象。
四、跨情境应用:尽量让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都可使用,以达跨情境类化效果,同时也可教导他随身携带,以利于类化。
五、可随时修正:内容可随时修正,以反映学生学习需求。
从目前既有的实证研究可知,运用社会故事策略,能有效增进学生的社会互动和问题解决技巧,显示社会故事策略的可应用性,惟的成因和学生特质具有异质性及个别化,在从事实际教学时仍应考虑个别差异并做适当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