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家长初发现孩子的问题就是无语言,约有40-70%的儿童会出现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开始说话的平均年龄约为3-4岁,而语言问题往往是家长早发现的症状,以至于很多家长对儿童的认识,往往都集中在孩子的语言发育问题上。所以许多家长带孩子到***或学校求助时,首先提到的都是语言问题:希望孩子能开口说话;希望孩子不要自言自语,希望孩子能与别人主动说话……而很多家长都认为只要孩子开口说话,其它的都是小事情,孩子能够说话就是聪明的,正常的。(实例)事先与一个小朋友商量好,让小朋友穿上有明显特征的衣服(颜色单一且鲜艳,或衣服上有宝宝十分熟悉的图案),在宝宝玩一个玩具并且非常开心的时候,让小朋友“抢走”宝宝的玩具后迅速离开宝宝视野。
即便有了融合场所——***园或学校接受了孤独症儿童,但,要清楚的是,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孩子依旧是两个群体。而融合,并不只是单纯地、物理的将两个群体的孩子放在一个教室里那么简单。
对于正常孩子的教育,和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干预,如何在教育内容上、教育形式上、教育方法上融合,从而不会让两个群体产生互相制约(不让正常孩子教育速度放缓,也不让孤独症儿童干预受限),这其实颇有难度。我所知道接受孤独症儿童的***园,采用的是“蒙氏教育”,里面的内容相对有融合的特质。轻度发育迟缓***杯子的选择缺口杯:适合双唇闭合好但头部控制不好的孩子,喝水时缺口朝上可避免鼻子碰到杯缘,喝水不需仰头可维持良好的头颈部摆位。
社会公众对于孤独症的看法,即便到了现在也是十分不统一,不理解者居多。孩子们天生善良,也许对于接纳孤独症儿童没有太多想法,只是感觉这个孩子很奇怪,或是小小的她一下。但是,对于大量的正常孩子的家长,则并不看好融合教育。
正常孩子的家长不会对孤独症有深入了解,凭借他们在网上看到的片面知识,他们会本能的保护自己的孩子,认为有孤独症儿童加入自己孩子的群体,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安全隐患,并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倘若孤独症儿童在融合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不可控行为,例如伤人,那么我想如果面对正常儿童,大家的态度应该是包容和理解的,但面对孤独症儿童,则是严厉的。有可能发生的就是全体家长一直要求孤独症儿童退学或转班。这也是现实。
笔者从实际教学的经验中,提出关于进行社会故事的建议:
一、内容应符合学生能力:应符合学生的识字程度和学习能力,并求简明扼要。
二、不限文字,可大量运用可视化教材:除了文字叙述,也可配合图片、影片等,以符合学生用视觉学习的特性,让学生清楚知道要做的事务及应表现的行为。
三、订定学习步骤:订定明确的学习步骤,减少学生面对情境过度及无所适从的现象。
四、跨情境应用:尽量让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都可使用,以达跨情境类化效果,同时也可教导他随身携带,以利于类化。
五、可随时修正:内容可随时修正,以反映学生学习需求。
从目前既有的实证研究可知,运用社会故事策略,能有效增进学生的社会互动和问题解决技巧,显示社会故事策略的可应用性,惟的成因和学生特质具有异质性及个别化,在从事实际教学时仍应考虑个别差异并做适当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