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舞狮技艺中,南狮重写意,所以,南狮有喜、怒、哀、乐、动、静、惊、疑这八种形态,这些形态把狮子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淋漓尽致.例如,喜:狮子为了采青,不惜千辛万苦,排除万难,当采得青时,喜形于色.怒:狮子遇到物体阻挡或外物骚扰,便会愤怒,舞狮者须领会表达.哀:狮子遇到困难,未能解决,便会显露哀伤,如何表达,全靠舞狮者.乐:狮子在桩上自由跳跃,落脚抓水,尽显快乐神态;动:狮子好动,喜爱跳跃,舞狮者在桩上跳跃,更能表现其动态.静:狮子经过千辛万苦,困难重重,身心感到疲倦,便需静下来休息.惊:狮子遇到***,便会产生惊怕的动作,舞狮者便须要将其惊怕动作表达给观众.疑:狮子多疑,对身边每一样新的事物,皆产生怀疑,故舞狮者必须做出疑虑神态.
南狮各种形态在表演时,要求鼓点作如下配合:
喜:配轻、快、欢乐的鼓点,狮子高兴、快乐、眨眼、微笑、轻摆头或轻跳转身,配弓步、马步、上膝或***步等.
怒:配重、急、快鼓点.狮子生气发怒,怒目瞪眼,开口吼叫,狮头用力抖动,配马步、弓步站立步等.
哀:配急、重的鼓点,狮子遇到困难而露哀伤,狮头左右摆动,老是踏步或转身等.
乐:鼓点要轻、重、快结合.狮子喜欢快乐,摇头摆尾,眼、嘴随鼓点节奏而开合,配小跳、秩歌步、小步跑等步法.
动:根据狮动***配以轻、重、快、慢、急、缓鼓点,步法随鼓点节奏而改变姿态.
静:鼓停狮静,目光平稳,配仆步、弓步、马步.
惊:鼓点快、重,后突停鼓点,因突然情况使狮子产生受惊而狂奔或原地瞪眼开口或合嘴,狮身抖动,特别狮后腿的抖动要突出,迫真,配弓步、马步等.
疑:配轻、慢鼓点,开眼合嘴,狮头左右慢转或前伸后缩,不轻举妄动,猜疑不信,配与仆步、弓步、马步,上膝等造型.
醒狮的动作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地道的广东民间舞。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 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醒狮舞的动作与套路:据老艺人讲,舞狮的步法完全采用南拳武功之四平马、子午马、麒麟步、跳步、座盘步(即老 树盘根)、翻身、翻滚等。这些动作硬桥硬马,刚劲有力,步法稳固,落地生根,凡学舞醒狮者,必须先学南拳,以 打基础。舞醒狮的表演程序是:出洞、下山、*桥、饮水、采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大头佛戏狮……采青是 高潮。采青分"采高青"和"采地青"。醒狮被(亦称狮尾),传统的长度是4米,为了舞动灵活,现今改为2。"采地青"又分水青、蟹青、桥底青、拆字青等。套路丰富,多姿多彩,技巧高, 难度大。此外,还有"狮子花灯"、"狮子吐球"、"大头佛引狮"和近***展起来的竟技性极强的"高桩狮"、"梅花桩狮" 和"狮子走钢丝"等绝活
狮舞以扮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哈腰舞狮身和狮尾。佛山舞狮表演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一样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大家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形状和真狮极为类似。佛山舞狮表演人以古代武士打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弄瑞狮。这些动作硬桥硬马,刚劲有力,步法稳固,落地生根,凡学舞醒狮者,必须先学南拳,以打基础。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扮演腾翻、扑跌、跳动、登高、朝拜等窍门,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扮演"文狮"为主,扮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活灵活现,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窍门。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流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
舞狮表演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只是披着一块五颜六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一样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弄狮子,以此舞出各种柔美的招式,动作滑稽幽默。醒狮不仅是岭南文化的代表,更是一种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追求,醒狮作为南粤传统文化,延续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血脉和民族精神。南狮门户很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