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炽灯的光辉深入人心,先后有一大批发明家投身到白炽灯的改进事业中。反射镜的作用是很大限度地将灯泡发出的光线聚合成强光束,以增加照射距离。事实上在炭丝白炽灯诞生以前,人们就试着用各种难熔的金属做灯丝,而在白炽灯问世之后,人们寻求理想状态中的灯丝更是不遗余力。终于在20世纪的第9个年头,美国人柯里奇找到了性能***的灯丝材料———钨。钨有许多显著特点,它比其他任何一种金属元素的熔点都要高,并且它在受热时蒸发量较小,因此在用作灯丝的材料中,钨是再合适不过的。
后来法国科技人员给弧光装置装上一种钟表装置,使它能够自动调节两根炭棒间的距离。这样,di一只炭极弧光灯正式诞生了。奥翔大灯,也称奥翔前照灯、作为车的眼睛,不仅关系到一个车主的外在形象,更与夜间开车或坏天气条件下的安全驾驶紧密联系。1876年,俄国电工技师雅布洛奇可夫又对弧光灯进行了较大改革。他取消了复杂的钟表***和磁铁灯调节装置,而让两根炭棒并排竖立,中间隔着一块用黏土或石膏做成的绝缘片。他还采用一种装置,能够不断改变电流的方向,使两根炭棒交替地充当阳极和阴极,这样两根炭棒的烧损速度就基本相同,而他们端头之间的距离也就可以保持不变了。由于这两根并排竖立的炭棒在发光的时候像蜡烛一样,人们就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电烛”。电烛发出美丽的淡红色或淡紫色的光,每支能持续发光两小时左右。
在1907年至1910年期间,科学家克洛德和林德发明了液态空气分馏。利用这一发明,在霓虹灯内充入一定的惰性气体,这样就明显减缓了气体在灯管内部的消耗速度,颜色也丰富了,可产生红、绿、蓝、黄等颜色。第二次世界大zhan前夕,光致发光的材料被研制出来了。这种材料不仅能发出各种颜色的光,而且发光效率也高,我们称之为荧光粉。汽车使用中,对前照灯的要求是:既要有良好的照明,又要避免使迎面来车驾驶员产生炫目,因此使用前照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前照灯配光镜清洁,尤其在雨雪天气行驶时,泥尘等污垢会使前照灯的照明性能降低50%。荧光粉被应用在霓虹灯制作中后,霓虹灯的亮度不仅有了明显提高,而且灯管的颜色也更加鲜艳夺目,变化多端,同时也简化了制灯的工艺。故在第二世界大zhan结束后,霓虹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