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是否成功在于有没有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
体育不是看跳多高,跑多快,打球多好,是要看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如果体育成绩,但大吃大喝不锻炼,身体也很糟糕,这不叫体育成功。
教育就是要养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不断地自主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的习惯,而不是读书时拿100分,到了社会上连书都不看。
新教育改革有一个行动叫每月一事,每个月让孩子做一件事,培养好习惯。
比如,这个月学会吃饭。吃饭里面有很多习惯要培养,不仅仅是礼仪还有很多和习惯相关的东西。比如学会走路,走路也有习惯,当然在习惯的背后还有很多准则性的东西,我们说不闯红灯,意味着要遵守规则,遵守规则就是一个习惯。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好习惯养成需要连续21天不断的训练,家庭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们,趁着春节和寒假,好好地陪陪孩子吧,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和宝贝一起的时光
儿童阶段经典读物从古代流传到现在为广泛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般合称为“ 三、百、千”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蒙书,影响之大仅次《三字经》。
《三字经》南宋学者王应麟编撰较为浅显的三字韵文形式,朗朗上口;典故常识,通俗易懂。启蒙儿童诵读,促进儿童语言发展。
《百家姓》:传统文化重视家庭和家族,而姓氏是维系家族的重要纽带。本书简要系统的介绍中国人的姓氏录。
《千字文》:南朝周兴嗣编撰,一千字各不相同,四言韵文,在识字的价值上更高。
《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以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 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其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现代儿童了解中国文化读物推荐
儿时的我们,喜欢读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因为孩子对歌谣、童谣、儿歌、古 诗词等韵律感强的作品有着天生的一种审美与兴趣。因此我们挑选如下几本书籍 推荐:
1、《嘿!童谣》 收录的儿歌非常经典,按照睡眠、游戏、田园、趣味和节令分为五册,配画 富有传统中国风,儿歌诙谐幽默。
2、《陪孩子读古诗词》 以“ 草木芬芳” “ 虫鱼鸟兽” “ 山水童真” “ 日月星露” 几个类别,精选一百余 首古诗词,由3位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对诗词进行解读。
3、《字的小诗》 对汉字字形字意的展开想象,写出一首首充满童趣的小诗。涉及生活中的许多常用汉字,是一套非常特别的汉字启蒙读物。
6岁分水岭,9岁定成绩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很短暂
教育***李玫瑾曾经指出:
孩子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
她将孩子的成长和父母的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
接受期(6岁以前):养成孩子的好习惯。
这个阶段对孩子影响就是父母,孩子的一言一行,实际就是父母本身的折射。
看到父母的行为,孩子会不自觉模仿,听到父母的话语,孩子会无条件信服。
过渡期(6~12岁):挖掘孩子的天赋与才能。
进入学校后,孩子开始接受家庭和学校两种教育,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成长。
如果之前父母教得好,孩子在学校就会表现得越来越好,反之则出现各种问题。
敏感期(12岁以后):多陪伴,多沟通,多了解。
进入初中后,孩子变得***、有了自己的想法,对父母的唠叨已经不厌其烦。
如果教育不当,父母不够尊重、信任孩子,会引起孩子。
教育孩子的黄金期,真的很短暂。
0-12岁是孩子成长的黄金期,6岁是孩子成长的分水岭,9岁更是孩子成绩的定型期,这时候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已经基本稳定,学习成绩几乎就定型了。
一定要把握好教育孩子的黄金期,抓好这三方面的教育:
、培养良好的习惯。
第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树立充足的自信心。
“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孩子的花期耽误不得,必须从小抓起,一刻都不能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