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发脾气,不是“情商低”
前几天,热播剧《小欢喜》中黄磊失业痛哭的戏扎了无数的心。 被生活重担压垮的他,借着酒劲儿,像个孩子似的无助哭泣。 曾经看到一句话:小孩子才乱发脾气,成年人要控制情绪。 可是,即使是懂得隐忍和克制的成年人,也有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候。 更何况是心智还未发育健全的小孩子。如果体育成绩,但大吃大喝不锻炼,身体也很糟糕,这不叫体育成功。
小孩子负责理性思考的大脑前额叶尚未发育健全。
遇到情绪问题不会好好表达,只能用哭泣、跺脚、发脾气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舒服。 成年人的情绪崩溃,并不是脆弱,而是重压之下,多么希望有个人能理解他、安慰他、帮助他! 小孩子也是一样。 心理学上讲,孩子发脾气,看似是在向父母施压。
其实是在向父母传递求救信息:我现在心里不舒服,不知道怎么解决,快来帮帮我! 明明是在求救,可多少孩子换来的不是父母的帮助,而是戳心的和刺骨的。 天长日久,孩子还会和父母亲近吗? 演员曾在节目中回忆起童年,说母亲对她很凶很严厉。
她压根不敢发脾气,因为妈妈会打她。
甚至听到妈妈的脚步声从楼梯上来,她都会觉得像的声音一样,“完了,妈妈要来揍我了!” 讲到这里时,竟然下意识地回头看看妈妈来没来。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恐慌。 别的母女都在节目中亲如姐妹。
而镜头切到和妈妈,母女俩永远是沉默、尴尬、各自坐着不说话。 母亲的严厉管教也影响了的性格,她孤僻自闭,独来独往。
不知道怎么与人沟通,可以三个礼拜不出门,和猫说话。 她情绪控制能力也不太好,当着镜头发脾气、踢厨具,被很多diss“脾气差”“情商低”。
孩子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父母的引导很重要。
如果你只会发火、,孩子也只会学会发火和,没有任何受益。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戈夫曼说,孩子发脾气时,正是大人对孩子进行情绪管理教育的好时机。 如果父母态度平和地疏导孩子的情绪,孩子也会从父母的态度中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反之亦然。
古今家庭教育经典之作
可能还在***园之前,就会听外公外婆唠叨一句“ 习惯成自然” ;之后上小学, 食堂的墙上总会有一排标语,唯有一句印象极深“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在班级墙上,又总会张贴“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 井” 这样的警句。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好习惯养成需要连续21天不断的训练,家庭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脍炙人口的教子之言,都出自经典家训。家训——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可见传统家训的影响力之深远。
魏晋以来,家学得到发展。《朗读手册》引用了一首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于是,产生了很多家庭教育的文献例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嵇康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魏收的《枕中篇》等。同时家庭教育注重家风培训和家族学术的传承。 家庭和家庭教育成为儿童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通道和桥梁。新生儿从坠地地成为***的生命个体的那一刻起,在家庭中启动了无数个“ 次” ,经历着重要的“关键期”。因此,***时期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
我接触过这么多的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
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像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