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蛙养殖中常见***及其预防
(1)病因:冬季冬眠期气温高,而且温差变化大而频繁,如果冬眠期间水温控制不好,青蛙反复从冬眠状态中苏1醒,则很容易导致土青蛙难1产甚至不产卵。主要原因如下:
①休眠期间干扰过多,体力消耗过大;②雌蛙年龄过大,体质虚弱;③雄蛙数量不足,雌雄比例不协调;④产卵池环境不适于产卵,如水位过深、不够安静;⑤种蛙在产卵前受到严重惊吓;⑥产卵时间握不准确。
(2)症状:雌蛙腹部膨在,已经完成跌卵,但是卵滞留在内无法产出。解剖以后在内可见黑色卵团已经溶烂。
(3)防治措施:为产卵的雌蛙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按合理的雌雄比例搭配种蛙(雌雄比1好为1:1)。在冬眠前,给种蛙投喂一个疗程(7天)的水产用多维,增强种蛙体质,有助于第二年种蛙的产卵、繁殖。
青蛙养殖的种类,你了解多少
青蛙是两栖物,约有190种。其中分布广、数量较多的是黑斑蛙,其次是泽蛙、金钱蛙、虎蚊蛙。一般养殖的大都是黑斑蛙和虎玟蛙。
黑斑蛙:体长约70-80毫米,雄性略小,头长略大于头宽。吻钝圆而略尖,吻棱不显。眼间距很窄。蛙池的水源必须是新鲜水源,一旦发病,且不可将发病池的水,引向其他池塘。前肢短,批端钝尖,后肢较短而肥硕,胫关节前达眼部,趾间几乎为全蹼。皮肤光滑,背面有一对背侧褶,两背侧褶间有4-6行不规则的短肤褶。背面为黄绿或深绿或带灰棕色,上面有不规则的数量不等的黑斑,四肢背面有黑色横斑,腹面皮肤光滑呈鱼白色。雄性有一对颈侧外声囊,第壹指基部粗肥,上有细小的白疣,有雄性腺。
金线蛙:体长50毫米(雄体略小),头略扁,吻钝圆,吻棱不显,鼓膜大而明显。指端尖圆,后肢粗短,趾端尖圆,趾间全蹼。背面及体侧的皮肤有分散的疣,背侧有一对背侧褶。不投喂发霉、变质的饵料,并在饵料中加拌一些肝胆舒灵、三黄粉等。腹面光滑,肛部及股后端有疣。生活时背面绿色或橄榄绿色,后肢背面棕色横纹不显,腹面黄白色。雄性有一对咽侧声囊,第壹指有婚垫,有雄性腺。
青蛙养殖你应该知道的
由于青蛙养殖正式开展的时间尚短,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分工,加上具备相应繁育条件的***的青蛙苗种场非常少,长途运输蝌蚪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对于多数从事青蛙养殖的场家,可能都还需要自己开展青蛙的繁殖。③技术问题:青蛙养殖起步较晚,研究这方面的技术不多,青蛙又属于水陆两栖动物,比较有特殊性,养殖难度较高,国内外***和学者研究较少。同时,在目前条件下,如果自己掌握了青蛙的繁育技术,还可以适当的降低引种成本。 种 蛙的选择:
(一)来源与选择 用于繁殖的种蛙主要从养殖场购进,建议选择经过多年驯化的青蛙种,尤其是多年采用全程饲料养殖的青蛙种。这种青蛙繁殖的后代可以直接采食配合饲料,更加适应人工养殖环境,蛙群的自相残杀现象较低,利于开展集约化高产养殖。
(二)外观形态 应选择体表光滑、皮肤富有黏液、生长快、活力强、体质强壮、无病无伤、发育良好,达到性成熟的个体作为种蛙。雌蛙要腹部膨大,柔软并富有弹性;雄蛙应选择咽喉部黑斑明显、婚姻垫发达的雄蛙。
(三)年龄与体重
青蛙的性成熟较快,一般体长8厘米左右、体重50克左右的雌蛙已达到性成熟,雄蛙体重40-50克时即可达到性成熟,即可用于繁殖。成蛙养殖技术要点幼蛙转入成蛙池后,青蛙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产量的重要时期,供应充足的饵料***为关键,主要是人工培养的蝇蛆、蚯蚓、黄粉虫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饵。用于繁殖的种蛙一般可以使用2-3年,在育种中为了加快更新换代,很多场家实际上都只使用上年养殖的青蛙做为当年的繁殖种蛙。
(四)雌雄鉴别与配比 雄蛙咽侧腹面有一对外声囊,雌蛙没有,是区别雌雄蛙明显的标志。生殖季节雄蛙第壹指基部有肿大而明显的婚垫,雌蛙没有,此二特征可以区别雌雄亲蛙。
配比:要视产卵群体的大小,通常池小产卵蛙群体小,雌、雄配比为1:1为宜,群体较大时则雌雄配比为1.5-2:1。因群体小雄蛙少难于抱对产卵,而群体大雌蛙不可能在同一时期内产卵,而雄蛙排精后,在较短时间内可产生大量镜子,所以适量减少雄蛙比例并不影响抱对产卵、排精及正常的受精率,同时又可减少雄蛙为争夺雌蛙而影响正常抱对。除了商贩们大批量的订购外,周围的一些农家乐餐馆,也纷纷下订单,师傅今天***的青蛙,就是当地一家餐馆订购的。对于开展一般性的商品繁殖生产,一般场家多是随机投放种蛙,雌雄种蛙的配比不一定很严格按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