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励志的爸爸?
说起这位爸爸,读书的时候,可是公认的学渣。
可他为了给孩子做榜样,居然硬着头皮开始学英语、看书、练毛笔字,甚至会为了帮孩子解一道奥数题发朋友圈求助。
他说自己也不是刚就有这种觉悟的,那会儿也是“丧偶式育儿”,哄孩子、教孩子的苦差事一股脑儿丢给老婆管,自己也乐得当甩手掌柜,下班后瘫在沙发上看电视、打游戏。
儿子上小班的时候,因为不想学英语音标闹脾气,被妈妈批评后崩溃大哭:“为什么就我要学习,而爸爸就可以看电视玩手机?!”
那一瞬间,他才意识到:一个嘴上教育孩子读书很重要,而自己却整天只会玩游戏、追剧的家长,是不能让孩子真正信服的。
自此他开始反思自己,耐心地引导孩子:
儿子字写得丑,他就每天早起练字,一天一张字帖挂满了书房;儿子要学英语,英语从没及格过的他,居然用一年时间拿下托福,然后隔三差五跟孩子用英语对话!
孩子看到爸爸爱学习,也开始跟着做,逐渐收获了学习的快乐,愿意主动学习了。
这简直太励志了!
老话常说“的父母做榜样,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三流的父母做保姆”,这位爸爸是孩子的学习榜样。
我国儿童教育家、讲故事***孙敬修曾意味深长地对父母说:“孩子们的眼睛是照相机,脑子是录音机,您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的心上。”
在孩子还小,对世界还没有形成是非观念的时候,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的。
接纳坏脾气,但要做约束
卢梭曾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么?
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我们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不代表无条件接纳孩子的行为,放任孩子的“撒泼”举动。 在一档育儿节目里,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案例。 3岁的儿子脾气很大,看好的零食妈妈不给买,他就上手打妈妈。
然后把零食摔在地上,自己坐在地上哭闹打滚。 妈妈故意走得远远的,不停对孩子喊:快起来,妈妈走了! 可是孩子还在地上哭闹打滚,喊到终声嘶力竭。
妈妈实在于心不忍,跑回去给孩子买了零食。
走到家门口要上楼时,孩子不肯上楼,又哭闹了起来。 妈妈还是老样子,自己上了楼,对孩子喊:快点上楼来!所以,正确认识自制力条:“别给自己找”,面对失控小事件,先放轻松才能找到办法解决。 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孩子用头不停地、使劲地撞楼梯栏杆,直到妈妈终妥协,走了下来。 从始至终,妈妈的战略都是“恶狠狠地走掉,远远地观望”,然后又心疼地妥协。 既没有对孩子的情绪进行疏导,也没有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约束。 孩子自然会认为这样表达情绪、宣泄情绪是对的,未来还会用这种方式要挟父母。 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们需要陪在孩子身边,认同和接纳他的情绪,帮助他回复平静。
但是我们必须要让孩子明白: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可是,你打人、摔东西都是不对的。 无论孩子如何哭闹,父母都要坚持原则,态度坚定,情绪平和。 无条件的接纳你的感受,有规则的接受你的行为。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合理地发泄和表达情绪,成长成为懂道理、有教养的人。 闾丘露薇曾说:无条件的爱和坚持原则,其实并不矛盾,也必须同时存在。 抱抱那个乱发脾气的小孩,理解他的情绪,用爱呵护他的成长,用原则保护他扬帆远航。 无论何时,都请始终相信:那个乱发脾气的小孩,依然值得你去爱。但是记住,不要心血来潮一天完成过多的任务,这样会提前透支大脑的满足感。
孩子是天使!
孩子是天使!
他比成年人更接近与天道!
这是一个必须强化的事实和观念。
所以,孩子教育的不顺,一定是出在大人身上。
辅导孩子为什么烦躁?
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辅导的方向错了。
很多人在辅导孩子的作业,在跟孩子一起重新学习小学、初中的知识,这不是强按牛吃草嘛,对于许多知识早已不知所云了。
可是,作业繁重。
老师们也厉害,动辄建设个群,做不好的孩子就公布点名,把大人们那点虚荣心刺激的鲜血淋淋。
能量守恒啊,那边有气这边出,孩子遭了罪。
相杀何急啊!
知识教的完吗?
孩子需要教吗?
我们认为的知识此时真理彼时当真吗?
学习知识重要,还是培养学习能力重要?
学习是人的天性。
什么是天性?生下来就有的,骨子里本来存在的。
学习能力本来有,你干嘛去教他?
学习过程中的记忆、推理、逻辑等能力是大脑本身具有的,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把这种能力激发出来并通过习惯加强而已。
所以,学习的主体一定是小孩自己,而不是爸爸妈妈,所以,你教他具体的内容,这不是越俎代庖吗?
那问题来了,怎么才能激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