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你的计划,多了不要做
作为“计划总是坚持不下去”的人,这点我可以说是很有心得。
很多同学在定计划的都是热血沸腾,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的状况:
今天定的计划是做一张数学卷子,一张英语卷子,复习前两天的错题。
很快做完之后,你对自己说,今天效率好高,要不然我再做一下明天的物理卷子吧。结果当天学到了凌晨一点。
这样持续了4天,到了第5天,“好累啊,反正前两天做了那么多,今天就休息吧,明天再做。”
然后接下来的每一天你都给自己找这样的借口,于是的“蜕变计划”自然就半途而废啦!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每天按照自己的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然后根据水平和实际情况,逐步增量。
比如,今天的学习计划是复习一道错题。那么执行到第3天,你的学习计划就可以增加到复习两道错题。
但是记住,不要心血来潮一天完成过多的任务,这样会提前透支大脑的满足感。而且,你的身体更容易感到疲倦,计划当然不容易完成啦!
在教育过程中,为了孩子的健康要让孩子吃垃圾食品,为了孩子好好学习,回家也不开电视,极端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失去归属感,变得不能接受自己。 作为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需要限制行动,但是只限制就足够了,不需要禁止。
尤其是孩子年龄越来越大,他们接触到的人也会更多,家长的很多限制就会成为束缚孩子的枷锁,因为孩子需要融入别的圈子中,他们自己要学会衡量行为的利弊才能更好的加入社交。
孩子的零花钱、社交、看电视、吃饭,根据社会群体的不同有不同的行为习惯,放宽家长在生活中制定的规则,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适当放弃。 只要孩子不越过下面的线,在可以容许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选择。
不能用简单的正邪来衡量孩子的行为。 无论什么事情都是相对的,有时看起来明显是错的,但是在正确的时机这样做是正确的。这个时候,你要“以退为进”:比如,你的数学很差,就一定要以基础题为主,不要强迫自己去做过难的题。 父母必须学会自己处理孩子的方法,不是极端的做法而是适应孩子的世界。 不管这些做法在极端的情况下是否正确,如果是极端的事实,就有很大的缺陷。
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父母没有必要总用命令的口气,想要教会孩子尊重别人,父母要先以身作则尊重孩子,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没有养成很好的礼节,家长不能太执着于说教,而是要用自己尊重孩子的行为来为他们做示范。
再负责的老师也会有疏忽的时候
当老师无法时间接起电话时,希望您能理解,老师也许正在上课,无法接电话;
当孩子不小心在校受伤时,希望您不要急着追责,老师其实也很心疼孩子,并且感到内疚。
老师也是普通人,哪怕再负责,再尽职,也难免有疏忽犯错的时候。
虽然有着教育孩子的热忱,但有时候也会经验不足。
虽然想着时刻保护孩子,但不可能总是陪伴在孩子身边,帮孩子把所有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
所以请您理解,更感谢您的体恤。
每一个老师,都希望遇到相信自己、支持自己、配合自己的家长。
多一份宽容与理解,少一份责怪与计较,老师与家长靠拢得更紧,是孩子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