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有脾气暴躁的孩子,怎么办
首先,父母要相信孩子的暴躁脾气是可以改善的。
你和孩子都要相信脾气是能改好的。也许你觉得孩子天生脾气暴躁,但是天生的东西也不是变不了的。妈妈把皮筋套在你手腕上,你滑冰的时候,这个橡皮筋会提醒你:慢一点~慢一点~~随后,孩子的思路就转移到了解决问题上,他的情绪就能逐渐平复。古人说的是本性“难移”,而不是“不能移”。孔子有个叫子路的学生,原来也是火爆脾气,但后来却成为了一个谦谦君子。如果你设法使孩子一次又一次地避免发脾气,他以后发脾气的概率就会减少。
其次,引导孩子学会克制。
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了克制自己的暴躁情绪,在书房里挂了一条横幅,写着两个遒劲的大字“制怒”。你不一定给孩子挂匾,但可以给他写座右铭或请旁人提醒,在怒火将燃烧时就扑灭它。西方心理学有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发现,孩子的词汇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尤其是和在餐桌上交流的词汇直接相关。你也可以告诉孩子,在快发火时默念十几遍“***”,不***下来就不开口说话。还可以让孩子想象自己正在冰凉的湖水中游泳,在凉飕飕的风雨天的户外,这叫“以水克火”。
再次,建议孩子学会从生气中转移。
如果什么人或什么事,让你的孩子大发脾气,那你可以建议他离开这个人和这个地方,“眼不见,心不烦”,离开以后,怒火没有了燃料,也自然就慢慢消失了。干点别的事,做一些体力活动,找别人聊聊天,痛痛快快玩玩游戏什么的,也都是从生气中转移的好办法。
引导孩子学会宽容谅解。
这是彻底的改善孩子暴躁脾气的办法。孩子看事情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因此需要一种练习,就是猜猜对方怎么想。父母可以这样劝导孩子:与人争论时可能会生气的想,为什么对方这么固执,不承认你的道理;但如果你想想,对方当时不也同样觉得你特别固执吗?对方不也同样觉得他自己很有道理吗?如果你发现某个人和你说话时态度不太好,你要想到或许他今天正巧有不顺心的事情,何必和他计较,反惹得自己不痛快呢?也许别人在某件小事上损害了你的利益,你也可以想想,这件事真的那么重要吗?也许在事后看来,它根本算不了什么。就好比小时候觉得非常珍贵的糖纸,长大了你可能觉得它不值分文。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教孩子一些家务活,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如果你把许多东西都看成糖纸,你就会发现,为此生气真是不值得。
父母怎么样远比孩子做什么重要
在孩子还小、对世界还没有形成是非观念的时候,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的。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不断模仿父母,从做人的品德,到做事的方式,时间长了就会内化成性格和习惯,伴随他一生。
等孩子大了,即便可以分辨父母行为对错,大多数情况下也很难逃离长期以来环境的影响,终还是会接近父母那个样子。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作为孩子的养育者,父母应该重视自己的榜样作用,对自己严格要求,懂得学习与反思,改正坏习惯,以身作则。
父母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看到自己怎么做人
校长李镇西说过:
无论父母的工作有多么困难与复杂,请记住,还有一项更加困难、更加复杂的工作等着您,那就是育人。
无论父母有多忙碌,多么无法陪伴孩子,但孩子的教育只有一次,一旦错过就无法重来。
教育好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成功的事业。
我们常常羡慕别人,以为隔壁的孩子更乖,以为隔壁的日子更顺。
但请不要忘了——别人家的父母,才配得上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和孩子是花与果的关系,如果父母的花开得一塌糊涂,就不能强求孩子结出硕果。
杨澜说过:的教育,就是让孩子看到父母怎么做人。
孩子身上的种种品德,几乎都来自于父母。
良好的品行,来自父母。
良好的习惯,来自父母。
读书的兴趣,来自父母。
坚强的意志,来自父母。
长久的幸福感,来自父母。
一个孩子的种种品德,包括勤奋实干、诚实守信、善良感恩等等,无一不是受父母的影响而成的。
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对待生活的态度。
无论多累,我们都不能把负能量传给孩子。
经常大声呵斥、毫无原则地溺爱、只关注成绩、自己不求上进却对孩子严苛……这些行为都会打击孩子的信心与积极性。
父母始终保持正确积极的态度,才能赋予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
无论是在外忙碌的父亲,还是陪读在旁的母亲,首先要让孩子看到你是在享受人生的。
让孩子看到父母过的是充实而快乐的生活,他会相信:这样的人生是可以做到的。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负责自己的人生,比一切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