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纳坏脾气,但要做约束
卢梭曾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么?
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我们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不代表无条件接纳孩子的行为,放任孩子的“撒泼”举动。 在一档育儿节目里,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案例。 3岁的儿子脾气很大,看好的零食妈妈不给买,他就上手打妈妈。
然后把零食摔在地上,自己坐在地上哭闹打滚。 妈妈故意走得远远的,不停对孩子喊:快起来,妈妈走了! 可是孩子还在地上哭闹打滚,喊到终声嘶力竭。
妈妈实在于心不忍,跑回去给孩子买了零食。
走到家门口要上楼时,孩子不肯上楼,又哭闹了起来。 妈妈还是老样子,自己上了楼,对孩子喊:快点上楼来! 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孩子用头不停地、使劲地撞楼梯栏杆,直到妈妈终妥协,走了下来。 从始至终,妈妈的战略都是“恶狠狠地走掉,远远地观望”,然后又心疼地妥协。 既没有对孩子的情绪进行疏导,也没有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约束。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 孩子自然会认为这样表达情绪、宣泄情绪是对的,未来还会用这种方式要挟父母。 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们需要陪在孩子身边,认同和接纳他的情绪,帮助他回复平静。
但是我们必须要让孩子明白: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可是,你打人、摔东西都是不对的。 无论孩子如何哭闹,父母都要坚持原则,态度坚定,情绪平和。 无条件的接纳你的感受,有规则的接受你的行为。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合理地发泄和表达情绪,成长成为懂道理、有教养的人。所以,学习的主体一定是小孩自己,而不是爸爸妈妈,所以,你教他具体的内容,这不是越俎代庖吗。 闾丘露薇曾说:无条件的爱和坚持原则,其实并不矛盾,也必须同时存在。 抱抱那个乱发脾气的小孩,理解他的情绪,用爱呵护他的成长,用原则保护他扬帆远航。 无论何时,都请始终相信:那个乱发脾气的小孩,依然值得你去爱。
好成就都是教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怀,比胸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德。
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传讯主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意志、胸怀、品德等这些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
父母照顾一个孩子已是含辛茹苦老师管理五十个孩子更是不易
经常听到家长说:“老师,麻烦您多照顾一下我家孩子吧!”
父母的心情,我们都能理解,但作为老师,面对这样的请求也很为难。
一个班级50多个学生,要是50多个家长都这样拜托老师,老师该怎么做?
父母要照顾好一个孩子已经是含辛茹苦,老师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辛苦。
面对的自己孩子,父母当然照顾得事无巨细,恨不得把的都给了孩子。
可老师面对的却是四五十个孩子,哪怕真的想对所有孩子做到面面俱到,也有心无力。
老师都知道,一视同仁,是的教育。
请多体谅老师,理解老师的难处,尝试着放手让孩子学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