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蛙养殖应该注意什么
一、养殖技术
1.幼蛙培育技术要点
幼蛙池保持水深0.3~0.5米,水面设置3~5个饲料台和休息台。此次培训结识了一批有志之人,更是一大收获,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团结起来,为青蛙行业做一些真真正正的事情就是现阶段的规划。刚的稚蛙放养密度为200~300只/㎡,50克以下的幼蛙放养密度为100~200只/㎡。同池幼蛙在饲养一段时间后应按幼蛙的口径相适应。刚的幼蛙投喂粒径为2.0毫米的稚蛙料,个体20~30克时投喂粒径3.0毫米的幼蛙料,个体30~50克时投喂粒径3.5毫米的成蛙料。日投喂量为蛙体总重的5%左右,上下午各投喂一次。要定期家换水,保持水质新鲜。
2.成蛙养殖技术要点
幼蛙转入成蛙池后,青蛙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产量的重要时期,供应充足的饵料为关键,主要是人工培养的蝇蛆、蚯蚓、黄粉虫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饵。在土堆上养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洒上一些浓度为3%~5%的石灰水,蚯蚓即会倾巢而出,充当蛙饵。青蛙在我们农业的养殖中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我们将农田的害虫清除掉,同时也可以给我们进行滋补,但是在近几年中青蛙受到了大量额捕杀,数量逐年变少,为了维护生态的平衡,所以人们开始了青蛙养殖。还要适量喂些配合饲料,并要及时分养,调整饲养密度。成蛙饲养1个月后,蛙体重达100克时,饲养密度每平方米30只,2个月后改为每平方米10~15只。再经过短期饲养,即可成为商品蛙上市。
二、病害防治要点
青蛙的病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养殖过程中,只要注意环境卫生,保证饲料新鲜、营养均衡、科学喂养,就可以减少蛙病害的发生。青蛙的常见病害有暴发性败血病、气泡病、车轮虫病、红腿病、胃肠1炎等。
青蛙怎么养?青蛙养殖方法与效益分析
青蛙养殖成功案例
地点:重庆石柱。去年底,;李先生等3人联合***15万元创办青蛙养殖场,租赁7亩水田,开挖水沟、编扎围网,引进黑斑蛙、金钱蛙、虎纹蛙3个品种。
经过3个多月的喂养,成蛙饲养总量达到55万只,每亩产蛙1000千克以上,亩收入4万元左右,总产量达28万元。同时,每亩稻田水沟套养泥鳅150千克,克收入3000元;每亩产无公害稻谷700多千克,收入2000多元。
青蛙养殖的准备工作
采用一体化青蛙养殖池的,一般每口标准池(约200平方米)投放约3万尾蝌蚪。使用专池培育蝌蚪的,可以按每平方米水面放养刚孵出的小蝌蚪300-500尾。同一蝌蚪培养池1好投放孵化时间相近的蝌蚪,以免后期时出现大量先的幼蛙咬食后的幼蛙及蝌蚪。
蝌蚪的饲养
蝌蚪孵化3天后开始投食,此时饵料以豆浆为宜,喂养7天后适当加入少量人工饲料,当蝌蚪个体达到黄豆大小后,可以全部使用人工饲料喂养。投喂蝌蚪的人工配合饲料一般选择颗粒较小的特种鱼苗饲料即可。
日常管理中应根据温度控制投食量,晴天正常投量,阴雨天适当减少投量,每天投食量按蝌蚪体重的2%-3%,分早,晚两次投喂,早晨9点左右投喂饲料总量的三分之一,下午4点左右投喂饲料总量的三分之二。
青蛙养殖中的肠1炎你知道多少
肠1炎1是蝌蚪、幼蛙、成蛙共患的一种常见病,一旦发病,率高。
(1)病因:投喂不洁饵料易引起肠1炎,病原体为细1菌,可能是气单胞菌和链球菌。如给投喂天然的蝇蛆,如果消毒处理不当,极易引起肠1炎,导致大批。
(2)症状:病蛙垂头弓背,机体消瘦,活动异常,取食量明显减少,反应迟钝,蝌蚪发病后多浮于水面。
(3)防治措施:肠1炎的发生多与水体和食物不洁有关,因此要定期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新;不投喂发霉、变质的饵料,并在饵料中加拌一些肝胆舒灵、三黄粉等。另外,暴饮暴食也会引发胃肠1炎,因此饵料投喂要定时、定量、定点。
发病后要及时进行水体消毒,可用碘全池消毒,并在饵料中拌加恩诺沙1星 ***新 水产用多维,拌20kg饲料,连用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