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孩子很难吗?
孩子根本不需要教育,他们需要的是榜样。
常常有人抱怨教育孩子很难。我见到的大多数情况,并不是父母管教孩子不够严厉,大多数父母都是以严厉的态度来管教孩子的。只要孩子有一点过错,他们放过教育孩子的机会。从大谈道理,到举例说明,甚至体罚孩子的都有。
但这些方法却往往收效甚微,于是他们很容易变得愤怒,认为管教孩子简直太难了,孩子就是那么不可理喻,终只好投降,安慰自己“等孩子长大了就会懂事了”。
这样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因为我们自己也是在类似的环境中长大的。我们只是把父母管教我们的那一套继续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用这种方法来教育孩子,往往事倍功半。我们小时候的亲身体验就是的例证。小时候,我们可能迫于父母的威严而不得不服从。
孩子需要的根本不是管制。真正的教育,从来都是从父母本身出发,给孩子做好榜样。孩子只不过是模仿父母的行为和思想罢了。
? 一个嘴上告诉孩子读书很重要,而自己整天却只会玩手机i、追剧,在家中却从不读书的家长;
? 一个孩子一玩手机就发脾气批评他,自己却拿着手机玩个不停的家长;
? 一个告诉孩子要与人为善,不在背后说人坏话,自己却总喜欢对别人的事说三道四的家长。
这些都是不能让孩子真正信服的家长。长陈宝生在今年两会的“部长通道”上也提到:
“科学的教育观,是要对孩子有一个合理的预期。也就是说,要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要孩子不做的,家长首先不做;家长做不到的,强迫孩子做;孩子想做的,家长理性地引导孩子。”
话虽不长,但却用直白的语言道破了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很多时候,父母的行为都会潜移默化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终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如果父母没做好榜样,教育的力度和有效性都会大打折扣。
老师与家长若心存芥蒂教育只会变成死结
每次发生家校矛盾时,我们都要反思:矛盾真的无法避免吗?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老师和家长本就担负着相同的责任与使命,目的一致,方向相同。
既然都是为了孩子好,那么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就不要只顾着逞一时之快,而忘了孩子。
真正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是老师和家长的责任所在。
只要家长和老师重新达到共识,问题就轻易解决了。
家长对待老师的态度,直接决定了老师对孩子的态度。
比起质疑自己的家长,老师更愿意亲近信任自己的家长,并且更加重视这些家长的孩子。
亲其师,信其道。老师与家长只有解开芥蒂,消除误会,才能一起支持孩子的教育。
父母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看到自己怎么做人
校长李镇西说过:
无论父母的工作有多么困难与复杂,请记住,还有一项更加困难、更加复杂的工作等着您,那就是育人。
无论父母有多忙碌,多么无法陪伴孩子,但孩子的教育只有一次,一旦错过就无法重来。
教育好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成功的事业。
我们常常羡慕别人,以为隔壁的孩子更乖,以为隔壁的日子更顺。
但请不要忘了——别人家的父母,才配得上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和孩子是花与果的关系,如果父母的花开得一塌糊涂,就不能强求孩子结出硕果。
杨澜说过:的教育,就是让孩子看到父母怎么做人。
孩子身上的种种品德,几乎都来自于父母。
良好的品行,来自父母。
良好的习惯,来自父母。
读书的兴趣,来自父母。
坚强的意志,来自父母。
长久的幸福感,来自父母。
一个孩子的种种品德,包括勤奋实干、诚实守信、善良感恩等等,无一不是受父母的影响而成的。
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对待生活的态度。
无论多累,我们都不能把负能量传给孩子。
经常大声呵斥、毫无原则地溺爱、只关注成绩、自己不求上进却对孩子严苛……这些行为都会打击孩子的信心与积极性。
父母始终保持正确积极的态度,才能赋予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
无论是在外忙碌的父亲,还是陪读在旁的母亲,首先要让孩子看到你是在享受人生的。
让孩子看到父母过的是充实而快乐的生活,他会相信:这样的人生是可以做到的。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负责自己的人生,比一切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