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莎豆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我国经60多年的引种栽培,发展跌宕起伏,但始终没有放弃对油莎豆的研究和探索。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引种地遍及大江南北方各种气候区域,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新疆、内蒙等地获得了推广发展,与此同时涌现出了一批规模化种植区和加工企业,对油莎豆的发展带来先机。
油莎豆在生态脆弱区试种成功意义重大。油莎豆原产在非洲和地中海沿岸***,属莎草科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进行适应性驯化,油莎豆也可在我国生态脆弱的西北地区生长。目前已有生态农业者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磴口县、河北张家口市沽源地区、新疆伊犁河谷霍城地区分别进行比对性试点,在沙荒地上种植成功(见图1~2)。内蒙古巴彦淖尔磴口县在沙荒地上种植成功意义重大,预示着油莎豆将在我国的广大荒漠化地域开花,终成为替代大豆的新型油料作物。
油莎豆榨油机
适时播种:适时播种是保证油莎豆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合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的前提条件。油莎豆既可以春播,也可以夏播。以北方内蒙古磴口地区为例,春播一般在4月下旬播种。夏播一般在5月中旬。
合理密植:由于油莎豆根系发达,分蘖力强,播种时要稀播,一般按行距40-45cm,株距20-30cm刨穴点播,每亩点播5000-8000穴,每穴2株,播种深度3cm。如考虑机械化作业的株行距,每亩保持1.1万穴左右为宜,播种量一般每亩8~10公斤,每穴2~3粒。
合理施肥:油莎豆是产油量较高的作物,同时也是需肥量较多的作物,要求施用足够的有机物料,尤其在瘠薄的风沙土上施有机底肥效果特别明显。
田间管理:中耕除草是对作物的胁迫,诱导作物产生次生代谢,提病虫害的能力,通过适量灌溉补充油莎豆对水分的基本需求。
收获与贮藏:油莎豆必须适时收获。过晚不利于晾晒和容易遭受霜冻。目前收获的方法已经采用大面积机械收割。对那些与植株断离、仍然留在土壤中的块茎,可二次机械采收。收获后的块茎要彻底除去夹杂物,然后进行充分晾晒。一般要晾晒15~20天,必须达到安全水分,否则不仅容易受冻,而且贮存期间还易回潮发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