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麒麟,是上古中国人企望出现的吉祥动物,它们的出现表示一代的幸福。性善的麒麟,在权利角逐中,被挤到了民间,老百姓期望它带来丰年、福禄、长寿与美好。因此,那时的人们希望麒麟总是伴随着自己,给自己带来幸运和光明,而辟除不祥。当上古时代的这种信仰被传承下来的同时,麒麟所具有的吉祥意义也随之被广大民众公认且牢牢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麒麟便成了某种意念的象征,某种意境的表现,某种力量的显示,并启发人们的想像,引导人们的精神去契合某种意念,进入一种特定的境界,给人们以希望、安慰和某种追求的力量,化入民俗生活之中,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求子与育子: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是希望早立于嗣,多生儿女,子孙满堂,多子多福,并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将不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视为不孝。这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如同在传统文化反思中提出的中国叙事文艺作品"大团圆"的结局一样。无论从妇女怀孕,还是到***降生、百晬儿、及其他庆贺活动,无不体现出人们为此所做的不懈的祈福努力。因为麒麟曾降临过孔子这样的圣贤之人,因而人们相信麒麟既可以,又可以佑子。于是,以"麒麟"为主题的民俗文化现象不仅见于图画、祝祷之语,而且也见于岁时活动,表现形式十分广泛,意在祈求、祝愿早生贵子,子孙贤德。
意义与心性: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深藏着并不多方面显示出自己的民族民俗特征。民族的不同,种族的不同,还使人类在形体、肤色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天津砖雕当属砖雕艺术之佼佼者,在清乾隆嘉庆年间还属瓦作兼作的细活,砖雕艺人被称之为"刻花活儿"的。但是,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人又有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生理、心理特征。有关人类基本心理特征相同的理论,学术界称之为“心性同一说”。其中之一便是趋利心性。
趋利心性的“利”,不可狭隘地理解为利益、钱财,它泛指对人类有利的一切事项,是人类向往、追求吉祥、幸福,希望万事万物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对事物的发展往往作有利于自身的解释或赋予其有利于自身的特征的一种心理特点。审视古往今来存在过、存在着的人们,不论何种民族、何种文化,他们都具备这样的心理。此事早在《左传》便有记载:“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没有人向往灾难、祸患,没有人希望万事万物朝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教义要求人们吃苦、禁欲,其指归也在于解脱原罪,了却前缘,导引人们进入天堂,体现了这种趋利心性。麒麟崇拜也同样具备这样的心性。如同在传统文化反思中提出的中国叙事文艺作品"大团圆"的结局一样。这也是麒麟之所以久传不衰的主要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