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业作物种类正在扩展
之前植保无人机作业的对象主要是玉米、水稻、棉花、小麦等大田作物,2017年由于用户接受度提高,再加上机器本身和飞防控制系统越来越成熟,无人机作业范围正在拓宽。
据南京千里眼公司内部的资料显示,2017年,千里眼无人机服务过的作物有31种之多:四大主粮水稻、小麦、玉米、土豆,经济类作物大豆、烟、枸杞、油菜、棉花、食葵、甘蔗,花生;杂粮类作物高梁;蔬菜类洋葱、甜菜、辣椒、蕃茄、莲藕、西兰花、香芋;瓜果类作物哈密瓜、药瓜;果树类作物苹果、桃树、海棠树、梨树、茶叶;花卉类白鸡冠花等。如发现,应该及时更换,避免飞机在作业中因动力系统问题发生故障。
另外植保飞防的作业市场也已经开始细分,飞手开始聚焦作物,比如山东的一些飞手专门做葱、姜、蒜的植保飞防,新疆的飞手专注于棉花全生命周期的植保,云南的飞手专注于三七、葡萄和烟。
俗话说“汽车三分修,七分养”,这句话对植保无人机也很适用。
忙碌的作业季接近尾声,桨叶摸起来油腻腻,药箱从白色变成了五颜六色,闻起来还一股农yao味,上下壳体更是布满了灰尘和泥垢,电机、电调、电机通风口沾满了灰……这时候,我们该给“好帮手” MG 系列植保无人机做***了。
部件换新
在长时间、高强度的作业后,植保无人机的一些零部件可能会出现损坏、老化,影响作业效率和效果,甚至带来安全风险隐患。这个时候,用户可以考虑对一些零部件进行更换。
养成对植保无人机定期的检查和***的习惯,不仅能让飞机时刻保持良好的状态,同时还能延长飞机的使用寿命。
世界飞机植保作业有百年历史
纵观世界农业用于飞机植保作业的发展史不短,而植保无人机特别是我国作为农业机械植保器械的新贵,使用的时间还是仅仅几年的时间,作为农机市场的新成员,发展速度是极快的。
世界飞机用于农业植保,行业内称"航化"或飞防"作业,是起步于1911年的德国。因此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清理很可能会***喷嘴的结构,从而造成流量不准,影响喷洒效果。德国林务官阿尔福莱德·齐梅尔曼在世界上次利用有人驾驶的飞机喷洒液体和粉末农yao,以防治森林病虫害。1918年,美国次使用有人驾驶飞机喷施农yao灭杀棉花虫害。自此,有人驾驶的航空施药拉开了历史序幕。1985年日本在引进美国军方无人靶机技术的基础上,日本山叶公司(YAMAHA)于1985年推出世界架用于喷洒农yao的植保无人机“R50”,挂载5kg药箱。此后,单旋翼植保无人机在日本农林业开始应用。
植保飞防作业千亿元级需求是极有可能的,因为植保是个频率高且可持续作业的活路。如水稻一个生长季要打3~5次药,小麦、玉米2~3次,蔬菜7~15次,果树5~11次。从作业频率看,植保是个好市场,整体市场容量并不小。
但目前国内植保无人机的作业价格基本已经降到了点。按正常的规律,一种新的生产工具和新的生产方式进入市场,价格应该先高,然后随着机器保有量的增加而逐步降低,后用规模效益来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