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907年至1910年期间,科学家克洛德和林德发明了液态空气分馏。但是电烛的耗电量大,寿命短暂,还会产生***气体,所以在白炽灯出现以后,它在照明领域里几乎销声匿迹了。利用这一发明,在霓虹灯内充入一定的惰性气体,这样就明显减缓了气体在灯管内部的消耗速度,颜色也丰富了,可产生红、绿、蓝、黄等颜色。第二次世界大zhan前夕,光致发光的材料被研制出来了。这种材料不仅能发出各种颜色的光,而且发光效率也高,我们称之为荧光粉。荧光粉被应用在霓虹灯制作中后,霓虹灯的亮度不仅有了明显提高,而且灯管的颜色也更加鲜艳夺目,变化多端,同时也简化了制灯的工艺。故在第二世界大zhan结束后,霓虹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汽车前照灯一般由灯泡、反射镜、配光镜(散光镜)三部分组成。尽管在临死前始终没有见到“持久的灯光”,但彼德罗夫发现了“电弧”———“如果把两根炭棒彼此接近,那么在它们中间就出现了非常明亮的白色光或白色火焰,这就使炭棒很快地或者慢慢地燃烧掉,并且可以完全照亮黑暗的大房间。1.灯泡汽车前照灯使用的灯泡有白炽灯泡、卤钨灯泡、新型高亮度弧光灯等。(1)白炽灯泡:其灯丝用钨丝制成(钨的熔点高、发光强)。制造时,为了增加灯泡的使用寿命,灯泡内充人情性气体(氮及其混合惰性气体)。这样可减少钨丝蒸发,提高灯丝的温度,增强发光效率。白炽灯泡发出的光线带有淡***。
汽车使用中,对前照灯的要求是:既要有良好的照明,又要避免使迎面来车驾驶员产生炫目,因此使用前照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前照灯配光镜清洁,尤其在雨雪天气行驶时,泥尘等污垢会使前照灯的照明性能降低50%。3.投射式前照灯投射式前照灯的光学系统主要由灯泡、反射镜、遮光镜、凸型配光镜组成。有的车型装有前照灯刮水器和喷水器。(2)夜间两车会车时,两车在相距150m之外要关闭前照灯远光,换用近光,以保证行车安全。(3)为保证前照灯的各项性能,在更换前照灯后或汽车每行驶10000km后,应对前照灯光束进行检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