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避免孩子变成熊孩子呢?
,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家长在正道上,孩子也会走正道,比如说,不大声呵斥孩子,心平气和的和孩子沟通,不会把情绪宣泄给孩子,情绪平稳的和孩子说话,没有不良的习惯,只要家长给孩子树立了好的榜样,就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第二,转移注意力。让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一般来说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我们可能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也是被打大的,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少被打了。比如说孩子在超市里想要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家长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说:“宝贝,快来帮我挑一挑你爱吃的橘子吧!。”反面的例子是呵斥孩子,告诉他这样做要挨打。
第三,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同时家长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适合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也可以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对于孩子来说,安全感是启蒙的勇敢与自信,足够的安全感就拥有足够的爱与能量。孩子沉迷电视的时候,家长可以诱导孩子:“现在洗澡,待会我会给你讲两个故事听;现在看电视,洗澡后没时间讲故事。你自己来选吧!”
第四,给予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孩子调皮捣蛋没关系,但是一旦犯了原则性的错误,家长一定不要孩子,要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且加以改正。
第五,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适合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失误,需要补充孩子相关常识的事件。比如说孩子不小心弄花了沙发,家长可以教育孩子:“看沙发都花了,以后用完笔就把笔帽盖起来,放在房间里。”
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阶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父性之爱:方向性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
父亲的格局决定孩子的高度
经常听人说:一个好父亲,胜过200个好老师。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给予孩子的教育,是任何人都比不上的。
在父亲的陪伴与教育下成长的孩子,会更加乐观、开朗、自信、上进,比起从小缺少父亲陪伴的孩子,各方面的优势都很明显。
父亲意志坚定,孩子就学会了百折不挠;
父亲勇敢***,孩子就学会了坚强无畏;
父亲胸怀宽广,孩子就学会了大度包容;
父亲是非分明,孩子就学会了坚持原则……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每个父亲都是使者,只有使者不断进修,端正自己的观念和品行,所培养出的孩子才能自立于人群之中。
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就是孩子的榜样,也是的教育资源。
每个男人都可能成为父亲,但不是每个父亲都有能力成为一个好父亲。
成功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成功的父亲,给孩子树立的榜样,建立远大的格局。
父亲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将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力量源泉。
勤于阅读勤于思考
没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将来一定不会有持久的发展力!我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勤,是要有阅读的习惯、要学会零星时间阅读、要在遇到各种困难时坚持阅读;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视他们的心声,久而久之,他们会不敢对家长,不爱与家长交流。快,是有较快的阅读速度、有获得新阅读信息的能力、有及时与同伴交流阅读心得的能力。同时要求孩子读后勤于思考,比如读完后有什么感受,对哪个故事印象深刻,一方面训练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教他勤动脑思考。把阅读和思考结合在一起,能更好更快地提高孩子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