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笔者参加了几家公司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审核,其中发现了一些在审核过程容易出现的问题,现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以便不断提高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技术和加深对ISO14001标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组织建立和保持更加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我们的生存环境。
一、审核员应充分理解、掌握审核依据
大家都知道,目前进行第三方认证审核的审核依据有“ISO14001:1996标准,组织所编制的符合ISO14001标准的体系文件,包括环境管理体系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适用组织的法律和其它要求,在文件审核时主要的审核依据为ISO14001标准和适用的法律和其它要求,在现场审核时主要的审核依据为组织所编制的符合ISO14001标准的体系文件,当然最终的审核依据为ISO14001标准,审核员有充分适宜地根据审核依据来进行认证审核,才能保证审核质量并回避审核风险。
下面谈变审核员的审核依据方面应当注意的问题:
1、 审核依据选用要充分
审核员在进行审核时候,需将组织应遵守的“法律和其它要求”考虑完全,组织在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可能没有遵守所有其应遵守的法律和其它标,有的组织认为只要出具了三同时报告(即建设项目骏工验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气声环境监测报告等材料就证明组织已经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其实这并不充分,在组织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三同时报告中环保行政部门针对该组织的实际情况提出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措施或环境管理方面的要求也是组织应遵守的规定,这些措施或要求也应作为审核员审核该组织的依据之一。
笔者曾到一家机械加工企业审核,该公司周围皆为居民生活区,主要的环境影响来自冲压车间的噪音,该公司通过集中噪声源,冲压车床增设减振器,车间墙上铺设微穿孔板吸声材料等措施对噪声污染加以控制,监测报告上显示,该公司的噪声排放水平虽然低于排放标准,但与排放标准非常接近,且公司击围皆为居民区,若不加强管理,就会造成噪声排放超标扰民,环保局在该公司的三同时报告中提出:A、冲压车间生产进间应控制在8:00-12:00,13:30-18:00;B、冲压时应关闭车间的门窗,但是该公司并未将三同时报告中的要求体现在公司噪声污染的控制中,公司制定的噪声污染控制程序中没有对生产时间和关闭窗予以规定,实际工作中也没有执行上述要求,这些事实表明该组织极有可能存在噪声排放超标的情况(事后的监测结果表明,若不执行A和B的要求,三次监测中有两次超标),一般而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或三同时报告中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都是从技术上或管理保证该组织的环境行为达到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若组织不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或三同时报告中的要求,就不能完全保证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2、 要正确理解“其它要求”的含义
其它要求包括的范围很广:总公司的要求、行业协会的要求、相关方的要求、环境管理或工程技术要求等,审核员在审核时应当全面考虑这些要注,比较低容易遗漏的是环境管理或工供的污水处理装置使用说明书、锅炉安全使用说明书等是保证组织的环境因素得到控制,改善组织的环境表现的根本手段之一。
组织在建立和运行环境管理体系时,在环境管理或工程技术要求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A、直接使用供应商提供的设备设施使用说明书;B、没有将该项环境管理活动纳入体系控制范围;C、将供应商提供的设备设施使用说明书转化为组织自己的作业指导书或操作规程。A这种情况当然可以;B这种情况肯定是不行的;C这种情况可能存在问题,如果组织作画业指导书或操作规程的规定比使用说明书的规定严格,则没有问题;如果遗漏一些重要的控制要素,就有可能出现问题。
笔者曾经到一家公司的电镀废水处理车间审核,该公司电镀废水中含六价铬离子,废水处理装置采用先进的全自动化废水处理设备,处理方法采用还原中和沉淀法,其原理为,将废水调至一定的pH值下,加入还原剂,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然后重新调节pH值,加入沉淀剂,将三价铬离子沉淀下来而从废水去除,该装置只要求显示结果在各处理单元内加入还原剂或絮凝剂(沉淀三价铬离子用),在这套处理装置中pH感应头和ORP传感仪的校准十分重要,若其不在校准状态,则直接导致显示仪的显示结果不准确,从而导致加入氧化剂或絮凝剂的量不准确,最终不能保证理想的废水处理效果,得寸进尺者现场审核时发现,该电镀废水处理装置供应商提供的使用说明书规定,每次处理电镀废水前应将pH感应头和ORP传感仪放入标准溶液中进行标定校准,而该公司的电镀废水处理作业指导书中规定,每周对pH感应头和ORP传感仪标定校准一次,而该公司每天都要产生和处理电镀废水,上述的事实表明,如果按照该公司的作业指导书进行电镀废水处理,一星期只能保证在标定较低准那一天的废水处理效果,其余六天的废水处理效果将不得而知,即处理失控状态,所以审核员在审核时不应只根据组织提供的作业指导书或操作规程进行审核,而应进一步审核该作业指导书或操作规程与其编制依据,即原始出处之间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