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人群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实现了锻炼的便利。
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全民健身路径是一种集性、趣味性、科学健身于一体的多功能健身设施。一般路径设置有十多项男女老少皆宜的健身项目。***体育总局为了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动城乡居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于2000年8月印发了《中国体育全民健身工程管理暂行规定》,在***范围内的广场、社区、村、公园内建设了大量的室外健身器材。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快新时期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于2006年3月又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在济宁市办公室2011年6月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全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济宁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标准。济宁市作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
具有7000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悠久,是东方文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同时作为山东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的承办城市,更应大力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全民健身***网络,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构建具有济宁特色、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扩大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丰富人民群众的文体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市人民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夯实体育强市基础。民体育健身工程是以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经济、实用的小型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为***,把场地建到农民身边。
同时推动农村体育***建设、体育活动站(点)建设,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是: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在此基础上,提倡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较多的地区在尊重农愿的前提下,增加面积、器材及设施,形成体育文化广场,更好地满足农村体育文化生活需求。山东省按照***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山东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办法》。同时济宁市办公室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全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标准:5件以上的健身路径器材。
有条件的可以建设1片水泥硬化篮球场,2张室外乒乓球台。济宁市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建设和投入非常重视,仅2011年,市投入、社会资助、公益金扶持,共筹***金2000多万元用于全民健身工程建设,2011年底完成50个乡镇文体活动中心、150个社区健身苑、300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任务,使济宁市12县市区全部都建起了全民健身广场、体育公园和社区健身苑,城区达到全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各县(市、区)全民健身工程覆盖达到80%,100%的乡镇建起了文体中心,70%以上的村配备了体育设施及器材。2012年,又***建设40处乡镇(街道)文体活动中心、2000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成1个新型农村社区和1处社区健身苑。
全市全民体育健身工程将达到全覆盖。[1]2013年9月份筹***金634万元,通过采购中心公开招标,采购健身器材3675件,下发至各县市区,从而,济宁市12个县级全民健身广场和150个乡镇文体活动中心已经全部建设到位。[2]济宁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中,其目标任务是:济宁市全民健身设施普及到位。在五年内,市、县、乡、村全部建有体育场地,配有体育健身设施,人均体育面积达到2平方米以上。城乡居民,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三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人口比例达到40%以上,其中十六岁以上城市居民达到2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10%以上;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16500人。
平均每千人拥有2名社会指导员。在工作措施中强调:***发展城乡体育。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加大投入,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达到全覆盖。特别是自2010年成功申办山东省第二十三届省运会到2014年省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大力加强了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全民健身***网络,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构建具有济宁特色、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3]随着全民健身工程覆盖面积的扩大,健身器材的数量的不断增多,健身器材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突显出很多不足之处。由于管理单位监管不到位,健身器材被***的情况屡见不鲜,维修管理工作不及时。
济宁市根据《中华人民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等***、***,结合济宁市实际,于2012年7月22日制订了《济宁市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和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了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提高全市人民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形成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全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格局,实现了全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全覆盖。明确了健身器材的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全民健身路径为我国群众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做出了突出性贡献,满足了农民对自身的健康和精神需求提高而需要体育锻炼的需求,有效地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健身意识,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为他们的健身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